浩浩〈黃河〉載不動馬勒悲情
評北京中央交響樂團在衆人翹首企盼之下,北京中央交響樂團終於在今年元月二日與三日假國家音樂廳演奏兩場。演出前台上台下打成一片而互通心聲的盛況,恐怕是兩廳院營運以來所僅見。
在衆人翹首企盼之下,北京中央交響樂團終於在今年元月二日與三日假國家音樂廳演奏兩場。演出前台上台下打成一片而互通心聲的盛況,恐怕是兩廳院營運以來所僅見。
羅蘭.比堤法國馬賽國家芭蕾舞團的台北演出,是一九九二年台灣「芭蕾熱潮」的尾聲,現場觀衆對於兩套舞碼《睡美人》及《我的帕芙洛娃》均報以熱烈的掌聲。主要舞者舞技精湛,舞台及服裝設計華麗眩目,但此次演出作品中舞蹈編作的意念,則是筆者感到疑惑的。
也許正因爲演出的動機如此單純,元素如此簡單,反而格外感人。
《人間孤兒》眞正令人動容的戲是從日軍登陸,搬演「哇噠係劉備喋嘶」的布袋戲開始。平凡生動的庶民文化,質樸地傳達了某些鮮明的時代訊息,篇篇牽引如枝葉交疊,光影複印。
新人類終究要面對這些「醜劣」的後現代文化現象,並開始在創作中思考。也許「發條橘子聚場」的地下室正是台灣次文化的生產基地吧?
這個新生劇團的表演也許略嫌粗糙,題旨也多少迷失在自由多變的形式中,但是它洋溢著小劇場特有的豐沛生命力和諸多創造的可能性,在在顯示了不可忽視的潛力。
《徐九經升官記》於去年十一月由復興劇團演出,在國內搬演大陸劇本的風潮中,成爲能夠靑出於藍的顯例,引起了熱烈反應。本刊上期刊登了採訪現場觀衆的意見,此次再請專家學者深入評析,並由演出單位提供詳細的演出背景介紹。
黃奕缺控偶的技術果眞是功夫深厚,在他手下亮起相來的木偶也特別搶眼,每到精采處,台下無不掌聲連連,聲聲叫好。
俄羅斯十大芭蕾明星,給歲末的台灣帶來了一陣舞蹈的旋風!從民生報連續一週的藝文頭條新聞中可知道:這些明星舞者好不容易由蘇聯各地的各舞團飛奔在一起;如何落淚地克服各種排練上的困難;又如何受到各地觀眾熱情的擁抱。事實上,以這群星級舞者的藝術造詣與名望,這種英雄式的崇拜是他們受之無愧的。只是,掌聲過後,到底我們的觀眾與舞蹈工作者得到了什麼影響和啓示? Alexander Demido (《俄羅斯芭蕾之今昔》的作者)曾說:俄羅斯芭蕾最迷人之處,是它絕對的擁有斯拉夫民族直爽、豪邁與奔馳的風格。尤其舞劇中的群舞,是一種完滿與整體的詮釋,透過細緻的動作結構,簡單文雅的姿勢線條,加上繁複多變的隊形,充份展現出俄國編舞家的精神與智慧。雖然Alexander強調芭蕾舞劇是一種整體的藝術,但在龐大經費與票房的考量下,將星級的舞者聚攏一堂,是私人經紀公司較有把握的作法,不過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譬如部份觀眾以捧明星、參加熱門音樂會的心態去觀賞演出──在演出當中隨興的鼓掌;在双人舞的中段就上台獻花;在謝幕時就衝上台要求簽名;在舞者轉三圈fouette時就喝采叫好(難爲了那位舞者必須把剩下的二十九圈作完),這些在在都暴露出觀眾的劇場禮貌與舞蹈常識有待提昇,也反映出速食文化的不健康。 對於本土的舞者與舞蹈學生而言,這類的演出常常是可望而不及的,高價位的票價(八百到五千)讓他們難以應付,好不容易擠進後座的高位,心想着如果能有機會與台上的巨星們討敎,那眞是太美好了!但這往往只淪於一種遐想。 仗着強勁的經濟能力,我們能看到世界一流的演藝團體穿梭於台北大小劇場之間,然而更進一步的冥思是:我們從這些演出中學到了什麼?體驗到什麼? 文字|姚明麗 國立藝專舞蹈科講師
一九九二歲末,北台灣的表演天空下,樂音繽紛,好戲連臺:號稱「世紀狂才」的奇柯瑞亞爲觀衆帶來了即興爵士的驚歎;鍾耀光在「周易樂法」中,走出打撃樂作曲的新路;一場命名爲「神雕俠侶」的音樂會,在交響組曲中呈現金庸綺豔的武俠世界丹楓樂集展現她們不僅嫣紅一季的雄心;國民大戲班在《浮緣仙道》中搬演國語版的歌仔戲;「玉米田」素描一根新竹,牽動了風城父老的心;藝術學院戲劇系兩齣畢業公演的作品,無獨有偶地共同訴說著大都會裏平凡的衆生糾葛。熱鬧之後,掌聲稍歇,邀您聆聽一些落幕後的聲音
柯瑞亞在難以預期的實驗中,還維持一種危而不亂的流暢節奏,像坐擁一整個大玩具間的頑童,玩得興高采烈、花樣百出。
鋼琴手奇柯瑞亞(Chick Corea)是位善於思考的人。他在琴鍵上思考,從傳統到前衛;他在創作時思考,音符是工具、音樂是遊戲。 如果說奇柯瑞亞游於藝,相信沒有人會反駁。從傳統鋼琴,到五花八門的現代電子鍵盤樂器,他借用大小不等的樂團編組,尋找聲音世界中如萬花筒的多變音彩。有時候很古典,有時候很浪漫。偶而也戲弄聽者來上一段純泛音以外的抒情美感。但是他也可以嚴肅地獨坐在鋼琴前,用絕對形而上的觀點譜出詩人的哲理,和他自己的思想對談。 傾聽他的音樂必須緊跟著音樂前進嗎?我們並不容易洞悉他的音樂本身所欲傳達的思維。是遊戲嗎?可以這麼說!奇柯瑞亞的音符是精靈抽象的化身,當你以爲開始掌握它的繁複,頑皮的旋律卻又構成一幅似有若無的單純圖像。 如果音樂就是生活的反映,我們一定可以感受到奇柯瑞亞在生命的瀚海自在地悠遊。生活的確沒那麼艱澀,也沒有那麼自如。因爲所有生命的訊息,都是交疊而成的線條,只是自己選擇了不同的現實規律。 文字|傅慶堂 寶麗金唱片公司企劃
剛完成理論作曲博士學位的鍾耀光一定也迫不及待地想趁著「慣性」仍強,再產生一系列「周易樂法」的作品。
避開台灣、大陸主流派的老曲目,開發優秀新作,這兩場演奏會創作者和演奏者的熱潮和勇氣,都是値得高度肯定的。
在兩個月内推出五場分量不輕的演出,事前的構思、籌畫、選曲到演出的嚴格自我期勉,在在顯示「丹楓」並非只想短暫地嫣紅一季而已。
國民大戲班在明華園的大力支援之下誕生,他們的功夫没有白費,首齣創新國劇《浮緣仙道》便予人深刻印象──廣受本省觀衆歡迎的歌仔戲終於有了國語版。
新竹的觀衆非常熱情,「實驗劇場」一詞在當地仍十分新鮮,而這些,將是在這塊劇運處女地上灌溉「玉米田」最好的養份
今年是國立藝術學院的創校第十週年,値此觀賞藝院戲劇系第七屆畢業公演的經驗,令人撫今追昔,並試圖展望該校的第二個十年──明天是否會更好?
八十一年十一月下旬,世界聞名的戲劇男中音夏瑞爾.米倫茲(She-rill Milnes)二度來華,並作了較長的停留。除了一場非常成功的音樂會以外,他還做了爲期兩天的聲樂講習,另外還到師範大學音樂系和學生們交談。筆者由於擔任聲樂講習的口譯工作,得以全程參與米倫茲這次訪台的活動,當然不會放過討敎的機會。下面是筆者和米倫茲的一些對話紀錄。
由復興劇團演出的《徐九經升官記》十一月二十八到三十日在國家劇院引起觀衆的熱烈反應,已定於本月七到九日加演三場。本刊搜集了一些現場觀衆意見,以饗讀者。
上海崑劇團十月底的幾場演出,得到觀衆一再的起立鼓掌致敬,形成傳統演出難得一見的景象;國樂大師陸春齡和閔惠芬精采的演奏,又掀起大陸藝人訪台的高潮。雲南來的歌舞團則有兩極的評價,可參看韓國鐄的專欄、王墨林整理的對談、及羅曼菲「舞蹈空間」的評論。 當代傳奇、明華園和優劇場不約而同演繹歷史人物,加以新詮新編。從内容到表演手法,都頗具實驗性。兩齣莎劇的現代版,提出了重演古典劇的新嘗試。司徒芝萍評《溫夫人的扇子》,則探討舞台服裝道具的運用對整體演出的影響。 經過長期嚴格排練的《布蘭詩歌》,呈現出舞蹈、交響樂和合唱的整體成績,也爲演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鏡。 歡迎提供誠懇的評論和反響。
◆ 傑利畢達克除了交響的震撼,還有言談間的親切。坂東玉三郞除了舞台上女裝的美麗,也可能蘊含了更深一層的形體意義。「回想與回響」提供第一手的資料和討論。
崑曲在台灣多年來是靠一批業餘愛好者推廣及承續,大家總覺得無法將崑曲優美的特色完全展現出來,上崑讓國内觀衆第一次看到專業的整體表演。
劉鳳學將舞蹈語彙緊扣音樂的公式,多番突破;「台北愛樂合唱團」咬字吐音的成績則是過去我國合唱團從没聽過的出色表現。
十一月分,《布蘭詩歌》以舞蹈結合交響樂團和合唱團的方式呈現在國家劇院的舞台上,極獲好評。我們特別採訪了《布蘭詩歌》的指揮杜黑先生,請他來談談指揮──這個整合一群聲音來表演的工作。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