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濤練劍 評兩場中國音樂發表會
避開台灣、大陸主流派的老曲目,開發優秀新作,這兩場演奏會創作者和演奏者的熱潮和勇氣,都是値得高度肯定的。
避開台灣、大陸主流派的老曲目,開發優秀新作,這兩場演奏會創作者和演奏者的熱潮和勇氣,都是値得高度肯定的。
在兩個月内推出五場分量不輕的演出,事前的構思、籌畫、選曲到演出的嚴格自我期勉,在在顯示「丹楓」並非只想短暫地嫣紅一季而已。
國民大戲班在明華園的大力支援之下誕生,他們的功夫没有白費,首齣創新國劇《浮緣仙道》便予人深刻印象──廣受本省觀衆歡迎的歌仔戲終於有了國語版。
新竹的觀衆非常熱情,「實驗劇場」一詞在當地仍十分新鮮,而這些,將是在這塊劇運處女地上灌溉「玉米田」最好的養份
今年是國立藝術學院的創校第十週年,値此觀賞藝院戲劇系第七屆畢業公演的經驗,令人撫今追昔,並試圖展望該校的第二個十年──明天是否會更好?
八十一年十一月下旬,世界聞名的戲劇男中音夏瑞爾.米倫茲(She-rill Milnes)二度來華,並作了較長的停留。除了一場非常成功的音樂會以外,他還做了爲期兩天的聲樂講習,另外還到師範大學音樂系和學生們交談。筆者由於擔任聲樂講習的口譯工作,得以全程參與米倫茲這次訪台的活動,當然不會放過討敎的機會。下面是筆者和米倫茲的一些對話紀錄。
由復興劇團演出的《徐九經升官記》十一月二十八到三十日在國家劇院引起觀衆的熱烈反應,已定於本月七到九日加演三場。本刊搜集了一些現場觀衆意見,以饗讀者。
上海崑劇團十月底的幾場演出,得到觀衆一再的起立鼓掌致敬,形成傳統演出難得一見的景象;國樂大師陸春齡和閔惠芬精采的演奏,又掀起大陸藝人訪台的高潮。雲南來的歌舞團則有兩極的評價,可參看韓國鐄的專欄、王墨林整理的對談、及羅曼菲「舞蹈空間」的評論。 當代傳奇、明華園和優劇場不約而同演繹歷史人物,加以新詮新編。從内容到表演手法,都頗具實驗性。兩齣莎劇的現代版,提出了重演古典劇的新嘗試。司徒芝萍評《溫夫人的扇子》,則探討舞台服裝道具的運用對整體演出的影響。 經過長期嚴格排練的《布蘭詩歌》,呈現出舞蹈、交響樂和合唱的整體成績,也爲演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鏡。 歡迎提供誠懇的評論和反響。
◆ 傑利畢達克除了交響的震撼,還有言談間的親切。坂東玉三郞除了舞台上女裝的美麗,也可能蘊含了更深一層的形體意義。「回想與回響」提供第一手的資料和討論。
崑曲在台灣多年來是靠一批業餘愛好者推廣及承續,大家總覺得無法將崑曲優美的特色完全展現出來,上崑讓國内觀衆第一次看到專業的整體表演。
劉鳳學將舞蹈語彙緊扣音樂的公式,多番突破;「台北愛樂合唱團」咬字吐音的成績則是過去我國合唱團從没聽過的出色表現。
十一月分,《布蘭詩歌》以舞蹈結合交響樂團和合唱團的方式呈現在國家劇院的舞台上,極獲好評。我們特別採訪了《布蘭詩歌》的指揮杜黑先生,請他來談談指揮──這個整合一群聲音來表演的工作。
《阿詩瑪》所呈現的美學主體是舞蹈空間,不是劇情,強調以色彩作爲感情的隱喻,求得視覺上的秩序感。
後現代舞的起源,就是一場顛覆過去舞蹈美學經驗、拓展原有創作演出方式及形式的「運動」。影響至今,舞蹈已與其他表演藝術形式,尤其是戲劇,有了新的結合關係。
聖馬丁室内樂團幾乎是國際知名度最高的英國樂團,尤其經過《阿瑪廸斯》和「莫札特年」的兩度熱門宣傳。
以往,室內樂的演出在國內可算是冷門的項目,主要原因是演奏者不易找著同樣水準又志同道合的夥伴,再者室內樂曲目多半較具深度,聽眾必須了解樂器特性,進而注意各聲部進行,方得一窺堂奧。因此和一般獨奏曲、協奏曲或管弦樂曲相比之下,欣賞室內樂的族類自然成爲「稀有動物」。 不過近年由於許多音樂演奏者海外學成歸國,加上文建會、敎育部及兩廳院的大力推廣,不但邀請國際知名的室內樂團體來訪,也積極輔導國內的合奏團演出,室內樂漸次普遍,同時也培養出一群愛好室內樂的聽眾。 英國的聖馬丁室內樂團(Academy of Saint Martin in the Fields)聲名卓著,早爲世界樂壇所肯定,此次由團中優秀之獨奏家組成之八重奏樂團應牛耳公司之邀在十一月一、二日於國家音樂廳演出兩場,觀眾的反應熱烈恰可印證國內室內樂發展的日趨蓬勃。而該團的整體表現更展現出英國式的精準和優雅風格。成員個人技巧的優異在此不再贅述,但在技巧上所表現出各自獨立的音樂理念和個性却予人深刻的印象。 室內樂吸引人之處就在異中求同,同中有異。不論八重奏或六重奏,每位演奏者均極力捐棄個人成見,盡力融入音樂之中,這一點從音色、音量的控制上可以看出。在注重音樂線條編織和氣氛堆砌的德奧作品(李査.史特勞斯、布拉姆斯、孟德爾松)中,樂句處理的一致充分顯示出技巧與默契的協調。而在反覆編織、堆砌的音樂進行裡逐漸醞釀出厚重深沉的人文氣息,迴盪在整個音樂廳中,和現場觀眾建立起難得一見的互動關係,這也是室內樂演出效果的極致。伊湼斯科與蕭士塔高維奇兩位民族樂派作曲家的作品,聖馬丁的演奏家們以明快淸新的手法展現出活潑的樂想、生動的旋律、精確的節奏,斯拉夫民族風情躍然浮現。 聖馬丁室內樂團八重奏不僅給國內觀眾帶來兩場完美的演出,更重要的是讓大家了解,一場好的室內樂能在觀眾和演奏者之間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樑,其中水乳交融的滋味唯有現場才能感受得到。 在這幾近完美的演奏會裡若說硬要雞蛋裡挑骨頭,第一小提琴音量略弱,孟德爾松八重奏第一樂章結束前的高把位G音不準,不過小瑕不足以掩大瑜。另外,演奏場地太大(國家音樂廳座位達兩千個),音響問題多少也給演奏者帶來一些無形的壓力。 總而言之,這兩場演出有世界性的水準,觀眾的收穫絕對値回票價,對國內類似的室內樂亦有示範
神話、鬼魑的異質性和狂野想像被馴化,水鏡始終只是一個失去了魔力並且封閉想像的空間物象/符號。
聽衆在一償親睹大師演奏的夙願之餘,必也慶幸能聽到如此精緻的中國現代室内樂。
閔氏音樂常引起兩極評價,一場音樂會中樂曲表現似也有雲泥之別,此完全非關技巧層面,而實是閔氏強力的切入所導致的。
一九九二年十月廿四日至廿六日在台北市社敎館演出的王爾德名劇《溫夫人的扇子》,劇本結構高潮疊起,對白風趣,但在演出方面,並未達到「世態喜劇」comedy of manners應有的喜劇效果。
「當代傳奇」有意捨棄傳統京劇的程式,另外建立一套新的表演體系,目前正處於已「破」而未「立」的過渡期。
《逐鹿天下》雖然也「以實作虛」,但其中對劉項事迹的剪裁點染和性情的刻畫誇張,出人意表的程度,眞是曠古所未有。
十月份,台北出現了兩齣具現代風格的莎劇演出,一爲十月三日起在民心劇場演出兩個月的《莎士比亞之夜》,由王小棣改編、導演,選取《哈姆雷特》、《馬克白》、《奧塞羅》的片段重新組合,加上由《奧塞羅》反角伊阿戈引導的序場。另一則是藝術學院戲劇系排練了兩個學期的《亨利四世》,於十月二十二日起在關渡校區的戲劇廳作爲啓幕大戲,演出四天五場,由馬汀尼改編、導演,將原作上、下兩部濃縮爲一整晚的演出。本刊邀請了多位莎劇學者,與兩位導演針對這次難得的盛會,藉著對兩齣戲的得失評析與工作過程報吿,交換意見,希望能夠傳遞經驗與心得,硏討莎劇現代化及中文化的問題,供未來古典劇的演出參考借鏡。
他要傳達的是作品的「眞」與「善」,而非「美感」與「快感」的層次。
爲什麼要顛覆身體?人人都需要嗎?這樣的表演藝術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又有什麼關係?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