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声川认为,导演训练非常不容易。(时报出版公司 提供)
现象‧现场

当导演,也得看天吃饭?

从学院制作看学院的导演培育问题

美国表演艺术工业严谨,自有人才供需,所以早有一套制式的教学做法传承,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遵循一套「好用的公式」。台湾的工业松散,观众要求不高,市场需求小,因而有许多导演人材不是流失,就是在原地徘徊。但是即使一开始没有招牌响亮的导演老师主导校园制作,单纯以演员角度考量的剧场创作,其实不难发现创意的「奇迹」与「生机」,学问在于如何引导而已。

美国表演艺术工业严谨,自有人才供需,所以早有一套制式的教学做法传承,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遵循一套「好用的公式」。台湾的工业松散,观众要求不高,市场需求小,因而有许多导演人材不是流失,就是在原地徘徊。但是即使一开始没有招牌响亮的导演老师主导校园制作,单纯以演员角度考量的剧场创作,其实不难发现创意的「奇迹」与「生机」,学问在于如何引导而已。

本月下旬,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与台湾大学戏剧系不约而同地挑选了美国纽约百老汇地区的戏剧文本,作为这一学期教育成果的呈现;同时我们还发现,担任导演的都是表演出身的戏剧讲师──蒋薇华与姚坤君,而更令人讶异的是,这两位都是首度尝试大型剧场制作,尽管没有相互较劲的意味,但这两位表演老师挑选剧本的原始企图,却与一般导演有所差别。

只是,为什么剧场专业演员进了学院,还需要负担教育剧场的导演责任?对北艺大的学期制作而言,表演老师肩负导演重任的例子,蒋薇华不是第一个;去年年中也有林如萍执导《危险关系》的案例。当时林如萍选剧的企图在于希望找到好的剧本,让多数的剧场女性演员能有发挥的空间;如今蒋薇华选择百老汇当红导演、也是学院出身的美国西北大学教授玛丽.齐玛曼(Mary Zimmerman)花了七年时间发展出来的剧作《变形记》Metamorphoses(北艺大更改剧名为《航向爱情海》),她的用意在于「脱离五光十色的歌舞形式与曲折离奇的剧情,让年轻的学生演员,以简单质朴的故事剧场表演。」

无独有偶地,姚坤君也认为她所选择的外百老汇剧作《就在那个时候的那个时候》(All in the Timing,又译《一切看准时机》),相当适合演员表现,而且对白幽默诙谐,对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剧场实践。我们不禁纳闷,除了轮流执守导演筒,负责呈现学期制作的理由之外,过去的与现在的导演老师们,是否曾经从演员的角度来思考学制剧本的选择?又,为什么得轮到演员来当导演?是否各个戏剧学院里,都出现了「导演荒」的问题?

话说回来,剧场演员进入学院教授表演不算稀奇,台湾的剧场工作者谁不是同时捧著好几个饭碗?!但是几位小剧场界的导演如「莎士比亚的妹妹们的剧团」的魏瑛娟、台南人剧团导演吕柏伸、外表坊时验团导演符宏征,以及河床剧团的郭文泰,都在校方的安排下,悄悄登上学院讲台,以往源自美国训练的教学系统,似乎得以因这几位独特的剧场导演的影响,开始让台湾的剧场美学教育,有了更多元的未来。我们除了喝采肯定之外,还是会忍不住好奇,戏剧教育训练了好几代的剧场导演,到底都到哪里去了?这中间是不是还有断层的问题?

吕柏伸表示,去年五月来台带领欧丁剧场工作坊的贫穷剧场大师尤金诺.芭芭,在第一天「开学」的时候便开宗明义地告诉现场学员,导演是不能教的;他个人也相当同意这句话。北艺大戏剧学院院长赖声川也不讳言,导演训练非常不容易;「可以教,但是不容易!」赖声川在新书(注)中回忆自己在一九八三年,第一次在艺术学院(北艺大前身)教书时,就曾经为如何传承属于台湾剧场创作的教育,伤透脑筋。一次简单的教室排练,却从此开启了赖声川在「集体即兴创作」的发展之门,然后他和当时的学生──也是今天的剧场中坚分子──心满意足地呈现了《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见诸美国导演齐玛曼的例子,即使一开始没有招牌响亮的导演老师主宰校园制作,单纯以演员角度考量的剧场创作,其实不难发现创意的「奇迹」与「生机」,学问在于如何引导而已。

难道如此,导演的培育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吗?赖声川也认为台湾导演的养成,一直最为缺乏,这其中涉及几个繁复的层面;首先,当一个导演得兼顾一出制作「微观」与「巨观」的角度,能够解决细部问题,又能客观判断态势。其次导演需要具备对时、空的审美观,这也许得看天赏不赏「这碗饭」;再则身为导演,必须有一定的生命经历与体会,而有自信面对这个世界。除此之外,便是熟稔诸如剧本、表演、技术与人际沟通的专业背景了。所以,吕柏伸说,「我们不都是靠跟著某一个导演而走出自己的路来?」体制化的导演教学,其实很难造就一个天才导演。

但是要教,导演还是可以教的吧?!现为台大戏剧系兼任讲师的符宏征说,只是可以教的不多。吕柏伸在课堂里教导学生处理语言、画面、场景调度和如何解决演员表演问题;符宏征则是引导学生排练不同的呈现,魏瑛娟教授肢体动作的美学。赖声川指出台湾的剧场环境还未臻成熟,没有像美国那样严谨的剧场工业;他开玩笑地表示,「我们打开电视看美国的HBO,大概会发现这些节目几乎都像是同一个导演导的。」美国表演艺术工业严谨,自有人才供需,所以早有一套制式的教学做法传承,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遵循一套「好用的公式」。台湾的工业松散,观众要求不高,市场需求小,因而有许多导演人材不是流失,就是在原地徘徊。赖声川细数自己曾经带过的导演学生,例如陈立华、罗北安、梁志民、陈培广、刘亮佐、李建常、符宏征和最近的王嘉明,倒也安慰他们都还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理想坚持。

北艺大戏剧系副教授马汀尼,综合多年的教学观察,她认为好的演员从关心自己出发,从而能够关心别人,将珍贵的体认实践于表演上;反之,好的导演则是从关心别人开始,由对外的发掘,逐渐累积对自己的认识,进而将个人的特质发挥于作品。这也就是为什么赖声川强调身为导演,必须能沈淀生命经验。台湾表演艺术环境的未来仍是未知,既无框架,当然也就没有可以被应证的教育机制。前两年,台湾大学戏剧系曾聘请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导演林荫宇来台客座一年,她曾于离台前演讲表示,台湾的剧场训练缺乏系统;目前,北艺大正在考虑聘请大陆的王晓鹰导演来台,试试看俄国的教学体系。也许有了坚实的基础,以后年轻导演们要「变什么」,可能比较没有问题吧?

注:

陶庆梅、侯淑仪,《刹那中──赖声川的剧场艺术》,p.25,时报文化出版公司,2003。

 

(本刊编辑 傅裕惠)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夏佑体验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