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eature
專題

芭蕾與戲劇 成就巨人身軀

百年前的跨界進擊

文字|鄭可喬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當樂聖遇上莎士比亞

穿越時空的共鳴

文字|葉綠娜、吳毓庭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貝多芬啟發的舞蹈創作

光與暗影下的貝多芬 為音樂作品而舞的身體

文字|謝杰廷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貝多芬啟發的影劇創作

傳奇人生重重謎團 舞台銀幕探索巨人靈魂

文字|林子昭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貝多芬如何與現代表演藝術對話?

跟著他,你就會找到自己的詮釋

鋼琴家江恬儀 ╳ 編舞家蘇威嘉 文字|吳毓庭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多芬如何與現代表演藝術對話?

這位音樂巨人,讓我看到了……

三位音樂家的「貝多芬啟示」 文字|董昭民、邱浩源、陳立立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貝多芬如何與現代表演藝術對話?

重組演奏曲序 建構一個完整的體驗

白建宇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展演 文字|楊千瑩
第335期 / 2020年11月號
觀看的方式 移動介入

前往他方,藉劇場之眼發現想望

移動與想像的雙重視野 文字|黃馨儀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觀看的方式 觀演關係

以移動的身體記憶地方,改寫日常

走出黑盒子 重新「認識」世界 文字|羅倩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觀看的方式 地方紋理

當劇場與地方相遇 多重形式的對話

地方與劇場的共生紋理 文字|洪姿宇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創作的行動 漫步與導覽

散步,從生活開始 島內散步

文字|廖紓均、陳明緯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創作的行動 漫步與瞬間

一夜的閃電迸發 打開城市想像

「白晝之夜」在南港 文字|田育志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創作的行動 補充知識

這個城市,處處是我的舞台

台南特定場域表演的前世今生 文字|厲復平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根於土地的「時間感」

植物的歲時紀事

文字|楊智凱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編舞家 林麗珍

玩著種籽 像個孩子 

文字|張慧慧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作曲家 温隆信

從植物音源 到花語的大地交響

文字|賴家鑫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豎琴演奏家 解瑄

一場盛放的準備

文字|吳毓庭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南管演奏家 王心心

播種 體會堅韌的慢

文字|吳毓庭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聲音藝術家 張欣

帶著自己探看歷史的朋友

文字|張慧慧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編舞家 周書毅

扎根 學習像棵樹

文字|張慧慧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超越擬人化 跨物種的溝通符號

視覺與表演藝術中的植物與自然 文字|張懿文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回來、在此與封箱的這個時候

訪吳興國談《李爾在此》封箱演出 文字|李玉玲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李爾在此》有多老?

從戲曲╱劇史探看《李爾在此》的創作意義 文字|汪俊彥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共同在此的「我」

我,吳興國,《李爾在此》與當代傳奇劇場 文字|吳岳霖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是離經叛道的改革者,還是徹底的老戲骨?

在排練場看見吳興國 文字|林雅萩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