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 音樂 擔任TSO駐團藝術家
鋼琴家林易邀集好友 以協奏曲與室內樂共譜夏日音樂篇章
2024年起,臺北市立交響樂團(TSO)特別邀請知名鋼琴家林易(Steven Lin)擔任駐團藝術家,攜手規劃「夏日音樂漫步」系列演出,以「青年音樂家.好朋友」為主題,為夏日音樂舞台注入清新活力。今年的系列演出中,林易將參與協奏曲演出,並策劃多場室內樂音樂會,帶來結合深度與親密互動的聆聽體驗。 攜手TSO 激盪舞台新火花 TSO團長郭佩瑜指出:「跟林易之前的合作是2015年跟2023年時,他跟樂團演出後,團員希望能夠與更多台灣音樂家合作,我們覺得室內樂也能夠再多做一些發展,因此邀請林易來幫我們做好朋友系列的策劃。」林易對樂團的默契與支持印象深刻,他表示:「我對TSO樂團的感覺就是能夠互相傾聽,因此雖然樂團很大,但感覺上聲音卻是像室內樂一樣地親密。讓我身為獨奏家,每次合作都是非常地舒適。」這份默契與熟悉,促成他此次以駐團藝術家身分,深入參與TSO的演出與規劃。 林易曾獲得魯賓斯坦國際鋼琴比賽銀獎,13歲即與紐約愛樂樂團合作,展露音樂才華。近年在卡內基音樂廳主廳首演柴科夫斯基鋼琴協奏曲,獲《New York Times》讚譽:「完美無瑕的表達,有著令人驚嘆的音色和精妙絕倫的力度、色彩變化。」2023年與美國聖地牙哥交響樂團演出柴科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贏得觀眾熱烈掌聲。他畢業於茱莉亞音樂學院(學士與碩士)、柯蒂斯音樂學院最高演奏文憑,目前任教於臺北市立大學音樂系,以跨國合作與親民魅力深受樂壇與教育界肯定。
-
人物 跨界對談 「愛國東小聚場」對談側記(下)
帶一首歌走進山海、抵達自由
感受王宇光╳陳德政的音樂心跳王宇光's pick: ◎ 坂本龍一《Bibo no Aozora》 ◎ 楊大正《航向遠方的船》 陳德政's pick: ◎ 花倫樂隊《大象》
-
人物 跨界對談 「愛國東小聚場」對談側記(上)
如何在世界最安靜的地方,聽見自己?
王宇光 ╳ 陳德政 談移動、創作與痕跡王宇光與陳德政皆是身兼數角的創作者,編舞家王宇光是微光製造的藝術總監,同時也是擁有漁業證書的漁人。作家陳德政早年曾撰寫音樂專欄並擔任DJ,35歲後開始登山,如今主業寫作兼主持Podcast節目。雖然兩位創作者深耕不同的領域,而其創作基點有著「從身體出發」的共通性。他們各自帶「身體」載具,努力將生命中的「經驗」之石填入其中,最後潛心打磨轉化為層巒疊翠的生命作品。 國家兩廳院舉辦了「愛國東小聚場」藝術家對談活動,特邀王宇光與陳德政從身體經驗出發,互相分享如何將生命經驗轉化為各自領域的創作語言。面對創作與人生,兩位進入不惑之年的創作者始終保持熱忱,有時依然疑惑,絕對真摯。兩人亦嘗試以音樂召喚過去,再現各自生命中珍貴的經驗「寶石」。
-
評論 新銳藝評 Review 直擊藝現場
如果她不是慈禧──隱藏在名字後的她們
評《女王的名字》這應該是今年TIFA最熱門的戲了吧? 今年台北的幾個藝術節整合起來,讓TIFA的節目型態豐富了起來,演出場地也從國家兩廳院延伸到其他場館。《女王的名字》是我在看TIFA節目表時第一個放入清單的演出。我對京劇的認識非常有限,但我很確定,魏海敏演出的絕對不會是我看不懂的那種京劇,更不會只是京劇。當然,對於慈禧這樣一個被各種戲劇小說翻遍了人物還能有多少呈現價值的好奇心,更驅使我一探究竟。 劇名《女王的名字》將創作意圖明白揭露,我們將看到的不是那個坐在簾後,必須依附兒子名聲翻弄天下的太后,而是一個擁有實權且明揭於人前的女王。其實我們並不確定慈禧的名字是什麼,她的姓氏是葉赫那拉,人們對她的稱號從慈禧太后到長達數十字的尊封,不可盡數。她掌天下權,背負了毀敗王朝百年基業的罪名,但終究是依附在皇權背後的后妃。女王(Queen)的權杖她從未擁有,女王的稱號她不敢奢望。 演出前半段從慈禧的觀點,順著西逃的路線綴起她人生中重要的回憶:紫禁城裡的後宮、圓明園的戲台、避難的清真寺、最終安身的西安。我們順著路線的延伸梳理出她的回憶:母憑子貴的機運、戲裡戲外的愛情歡愉、逃離群力中心的難堪、母子離心的傷感。後半魏海敏飾演慈禧以外的其他角色,呈現同一事件中其他人物的感受:渴望新事物的珍妃、極力擺脫母親控制卻又有所顧忌的皇帝、看似無聲實則權重的慈安。女王抑或后妃的稱號已不重要,我們看到為生存而前進的女性如何順勢而生,應運而活,謹慎小心地維護著那從不屬於她的天下。這個女性或許是慈禧,又或者是那個革命不成終成犧牲品的珍妃,也可能是永遠坐在簾後的慈安,或是無聲端坐的隆裕。 從演出的形式來看,「轉換」是貫穿整部作品的主題。隨著演員扮演角色的轉換,觀眾的焦點從第一幕中的慈禧轉移到第二幕中的其他角色。通常這樣的轉換憑藉的是舞台機制和設計上的轉景,而在這部作品中憑藉的是演員主體轉換而引導的焦點轉移,從硬體式的視角轉換改為演員引導式的軟性轉移。這樣的轉移不僅限於視角呈現,在音樂元素的使用上更加彰顯。 第一幕的音樂元素大多出現在回憶中的戲曲橋段,呈現傳統京劇的唱念做打。第二幕在傳統京劇元素外加入白話唱詞,雖是京劇鑼鼓演奏,歌詞卻是類音樂劇般的白話,唱腔貼近流行音樂的男女對唱。口白搭配探戈的節奏,內容雖是京劇唱白,卻營造出RB
-
人物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温宇航口述
我們在另外一個舞台上,再見──給兆欣
兆欣,1984年生,自高中起學習京劇旦角藝術,曾赴中國學戲,遍訪諸多前輩藝術家,並取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博士學位。但他不囿限於京劇表演,陸續以導演、演員等身分,加入現代舞、布袋戲、現代劇場、歌劇等各類形式的創作,演出足跡更擴及法國、義大利、印度、新加坡等國。2025年5月23日,兆欣意外於家中辭世,享年40歲。本刊特邀崑劇藝術家温宇航,以兆欣摯友的身分,回憶他與兆欣相識、相惜的過程,以為紀念。
-
專欄 學習老人轉彎的隱喻
蒼蠅的utaq嘔吐
ong 非生物,是此一頻率。是翅膀震動與光線碰撞時,所產生的、名為「rangaw」的短暫現象。世界從非單一,它在我億萬晶格構成的複眼中,同時碎裂成無限,故而完整。我所知的真實,僅是氣味的腳印:沿著甜(如台灣百合深淵般的白色引力)與腐(如姑婆芋蔭下微菌分解昆蟲屍骸的細微狂歡)的方向,進行無休止的飛行。知識,即是氣味的梯度。 這片潮濕的縱谷,所有氣味最終都指向一個終極的奇點,一個巨大、溫暖、吐納著整座海岸山脈氣息的「山洞」。它是萬物的起源與歸宿,是終極的盛宴。我能嚐到它呼出的氣息裡,有太魯閣岩壁的冰冷礦物味,有森林深處腐殖土那歷經千年的醇厚。「rangaw」就是為了奔赴這場盛宴。 但氣味變了。並非多了或少了什麼,而是其本質的結構,產生了某種內在的、形而上的「癢」。一股前所未有的「潛在之甜」,「山洞」的最深處,那不受任何光線侵擾的絕對黑暗中,開始發酵。它像一顆胚乳的種子,正在改寫此地的存在公理。 我必須品嚐。這非選擇,而是我之所以為「rangaw」的唯一理由。 當那深處之甜的濃度足以扭曲時空,我便從這股氣味中被「凝聚」成形。我降生,只為成為這新生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舌頭。我用六足降落在「山洞」那濕潤、悸動的臨界邊緣,既是入口也是出口的花蕊。我將口器刺入,吸吮的並非汁液,而是純粹的「矛盾」本身。 ong!每一次吸食,我破碎的視界中便有一萬個宇宙因邏輯錯亂而生、而滅。我因這不可能的美味而狂喜地震動,我的嗡鳴,是為這個正在誕生的、不可能的世界所譜寫的讚美詩。 突然。 一陣冰冷的「非氣味」貫穿了一切。 它沒有來源,沒有質地,它本身就是一個絕對的、懷有敵意的「原則」。我的饗宴被一道鋒利的、名為「秩序」的幾何學刺穿了。它不是物理的刀刃,而是一道試圖將所有褶皺燙平、將所有模糊曖昧斬斷的「理性之光」。它嫌惡我的饗宴,嫌惡那充滿無限可能的、甜美與腐敗的混沌。 Ong這是一種超越痛楚的恐怖。是我的整個感知維度被暴力降維的過程。那股「秩序」的鋒芒在「洞」中攪動,試圖將那複雜無比的美味,簡化成「正確」與「錯誤」的貧瘠二元對立。我複眼中億萬

-
國際 紐約
音樂劇大師開放作品新詮 讓經典與時俱進
舊戲新演在西方劇場界很普遍,尤其是古典戲碼像莎士比亞、席勒、莫里哀、易卜生、尤金.歐尼爾等劇作家的作品,原因之一是經過時間考驗而仍能留存至今的作品,必然有其恆久價值。另一個原因是,已經作古的劇作家,沒法反對任何詮釋手法,導演乃至演員有很大的空間去重新解釋、甚至是挑戰劇作家的藝術觀。(這當然有例外,像貝克特版權持有者就有很嚴格的限制,因此他的作品比較少重演) 要重新詮釋在世劇作家的作品,顧忌就多得多,尤其是現代很多劇作家,不只寫下對話,甚至對舞台動作場景都有註記(田納西.威廉斯是此中代表),任何偏離原著的表演,首先要通過劇作家這一關。如果劇作家已進入大師等級,那就更是讓人敬而生畏。 當然不是所有創作者都如此堅持己見,美國音樂劇大師桑坦(Stephen Sondheim)就是眾所周知很願意聽取年輕劇場人意見的人,英國音樂劇泰斗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最近也開始容許新的詮釋。這兩位同一天生日卻代表全然不同的音樂劇風格的大師,很可能因為這個開放的態度,而要在21世紀的音樂劇場界繼續發揮影響力。
-
國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直擊2025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下)
30年的淬煉 辯證當下、探索未知
本屆最受矚目的藝術家,莫過於巴西女導演碧昂奇(Carolina Bianchi)。兩年前,她才以在舞台上吞下迷姦藥的《婊力三部曲》(Trilogie Cadela Fora)首章《新娘╱晚安灰姑娘》(A Noiva e o Boa Noite Cinderela),震撼亞維儂藝術節。今年她在KFDA呈現二部曲《兄弟情》(The Brotherhood),再度將身體化爲抵抗創傷的工具,透過自我剖析突顯普世的殘酷現實。從性侵惡夢甦醒,她直視藝文創作的罪惡根源。以《海鷗》的妮娜為藍本,碧昂奇指出某些男性創作者濫用權力,對女性施加身心虐待。然而,她批判的對象不僅限於男性,更涵蓋西方藝術史傳承的父權價值,及其共犯結構,包括曾經將楊.法布爾視為偶像的自己:「劇場不是無辜的,它是一個權力的場所()我們由大師們所塑造。對抗他們的同時,也背負著他們。」(註7)對她來說,儘管兄弟情誼帶來暴力與創痛的陰影,但它卻凝聚了創作團隊的向心力,成為藝術家必要的生存手段。碧昂奇透過不宣洩、不煽情、不寬恕的自我覺醒,揭露當代女性創作者內心深處的自我矛盾,並探詢藝文產業的病灶。
-
國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直擊2025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上)
30年的淬煉 辯證當下、探索未知
每年5月,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Kunstenfestivaldesarts,下簡稱KFDA)匯集全球30多部最新創作,將歐洲交通樞紐大城轉化為前衛藝術的實驗場。今年適逢藝術節創立30周年, KFDA延續以跨域精神與國際視野,展現藝術家對世界變動局勢的敏銳觀察,突顯當代表演藝術介入社會的政治力,無愧它與亞維儂、維也納藝術節並列為當代表演藝術的指標。
-
評論 新銳藝評 Review 直擊藝現場
台味有幾%的「台灣限定版」
評《給你的最後一封情書》《給你的最後一封情書》改編自安德烈.高茲的《最後一封情書》(Letter to D. A love story)與其和妻子朵琳相處的點滴,以高茲與妻子朵琳結縭 58 年 的愛情故事為主軸。利用回憶的方式,以非線性敘事的模式,讓觀眾一同參與他們的人生。兩廳院與法國導演大衛.吉賽森合作,邀請在劇場彼此也合作多次的演員林子恆、王安琪擔綱演出,力圖推出台灣限定版本。 甫一踏入劇場,就受到林子恆飾演的高茲與王安琪飾演的朵琳熱烈招呼,舞台布置像客廳一般,觀眾作為被邀請的賓客,進入了朵琳與高茲的「家」。舞台上備有一桌點心饗宴與各式飲品酒水,觀眾可以隨自己喜好取用,現場頓時酒香與食物的甜味四溢,像是一場戲的開胃菜,也像是為接下來的演出事先溫潤風味。圍繞舞台的ㄇ字形觀眾席及舞台上的餐桌旁均有座位,除了部分放置書本的座椅外,觀眾可隨意自由入座。觀眾的反應從不知所措到入境隨俗,當作自己家享受的同時,男女主人同時講述著自己想跟來賓分享的事物,例如高茲提及自己過去擁有許多名字,因為政治的緣故而流浪的事蹟;朵琳則談及自己被領養的事,訴說著自己成長中的點點滴滴,接著兩人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彼此,向著離自己最近的賓客說「那是我的另一半:朵琳╱杰哈」(註1),兩人展現出的模樣似是年輕熱戀的情侶,卻又有老夫老妻的默契。兩人在台上一搭一唱,雖不是完全沒有爭吵,但最後用愛與理解再次靠近彼此。結縭 58 年的人生,從相識、相愛、相伴到相隨,劇中沒有過度渲染,而是以一封封情書、一句句話語,乘載杰哈與朵琳之間真摯的感情,隨著話語堆疊,劇中生死、醫療、政治等沉重議題雖然存在但又不奪走焦點,那些事件不成藩籬,而是化成一道道愛的誓言,讓杰哈與朵琳直至生命盡頭也要愛相隨。 作為 2025 TIFA 系列節目,《給你的最後一封情書》由台灣團隊在台灣當地重新創作,在導演大衛.吉賽森帶領下,試圖融匯台灣元素細節打造「台灣限定版」。(註2)相較原版不同的是劇中角色改由台灣演員演出,說的語言因此改成中文,並在餐桌上放上具備台灣特色的捲心餅等台灣特色零食,乍看之下似乎打算透過細節堆砌專屬於台灣場的風味。但或許因為改編自真人真事,故事主體仍維持與法國版無異的情節,主體上呈現給台灣觀眾的仍是一段充滿歐洲氣息的愛情故事,在故事背景、語言

暌違30年終於登場 RCO與BFO精湛演繹

柏林愛樂印證神之存在 馬勒精神完美的傳承與昇華

CSO鋪展鐵漢柔情 N響工整中打開天堂之門

-
專欄 人間父子
如利刃的實話,或溫柔的謊,你選哪一個?
真:創作的時候,經常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誠實」與否。我是覺得它的確蠻重要的,主要是你真的無法藏,儘管再怎麼想偽裝,你的人生哲學或是此時此刻對世界的看法,都很容易在細節裡被逮到。舉個例子,今天如果要我讚美台灣國會議員⋯⋯嗯,不要說寫不寫得出來,我連一點落筆動機都沒有。 謙:表演也是啊。從角色的角度來說,我們創造角色的靈魂經常還是得從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取樣。不過這樣講好像又太功利了,可能讓人誤會表演者、創作者生活的每一步都是在為藝術做準備。其實不是如此,你說今天看到一個角色之後、才在生活中尋找連結,這通常是來不及的。我所謂的「情感取樣」比較像是真心投入在當下的時間狀態。比方說,現在我跟小孩相處就會拚命提醒自己不要用手機,當下的情感交流是最純粹的、讓自己誠實地去感受生活的片刻,可是他會帶給你什麼答案,或是以後你會怎麼使用這個東西?當下不可而知。這麼說來,無論是身為演員或單純作為一個人誠實地面對當下的狀態,都是一種提醒。 真:可是從另一個面向來說,生活也是一種表演。 謙:這我同意。表演、偽裝、謊言,這些詞有時候好像常常踩在統一個範疇裡面。今天知道這個人在說謊,但我要不要去戳破他呢?通常我會選擇笑著帶過。比方說,今天早餐店阿姨無差別地叫每個人「帥哥、美女」,那也是一種謊言啊。(笑) 拐彎抹角的謊,維持今日的和平 真:所以聊起謊言,我真不知道從哪一刻開始說起。我到現在還很怕你媽媽跟小野的太太通電話我們家是這樣的,工作上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我不太會說,無論她問我什麼,我都說不錯啊、蠻好的啊,可是小野跟我完全不一樣,發生什麼事情都鉅細靡遺地說。有時候我們工作重疊的部分,兩家的太太彼此交換一下情報就知道自己漏聽了什麼。可是你說這是謊言嗎?我只是不想把今天受過的氣、經歷過的挫折再重複一遍。 謙:真要這樣說的話,我們的人生大概都是謊言吧。(笑)不過長愈大好像愈知道,多數的謊言都不需要戳破。雖然大家都說比
-
評論 新銳藝評 Review
傻瓜,不需要講道理嘛!
評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果陀劇場以「印度寶萊塢電影經典IP獨家授權」為標榜,將2009年的經典《三個傻瓜》改編成音樂劇,想必會有基本的票房號召力。但改編成功與否,除了重塑自身特色外,原作主題思想是否有效傳達仍是最大關鍵。在經過編導一番增刪取捨後,我看到的是容貌相似,個性卻截然不同的孿生作品。 整齣音樂劇最大的高潮點便是以〈吸吸吐〉這首歌貫穿整個院長的長女因暴風雨而被迫在家產子的過程。演員加歌隊走位調度之繁複、劇情之緊張揪心,在旋律與歌詞巧妙搭配下,一邊是眾人唱著「吸吸吐,吸吸吐,跟著節奏吸吐吸」,一邊是產婦在計算好的拍點上「啊~啊~」的陣痛尖叫。不得不稱讚,飾演產婦的張郁婕竟可將叫聲化成美妙女高音的樂符,技巧與美感並存,奇妙地讓觀眾感受到生命在痛與樂交織中誕生。 這場戲是故事的重要轉折。院長由於男主角藍丘幫忙接生,救了長女與外孫一命,終於放下認為他是難搞學生的成見,肯定他的優秀,並把象徵傳承的太空筆送給了藍丘。但這段劇情改編後處理得略嫌輕率,彷彿院長忘了之前藍丘對發明太空筆的鄙視。電影中,院長語重心長地告誡藍丘,他以為用鉛筆便可取代墨水筆,卻不知鉛屑在無重力中飄浮可能對機械與人體造成多大傷害,藉此警惕藍丘,狂妄比無知更可怕。
-
國際 斯旺西
演員麥可.辛創辦威爾斯國家劇院 宣布2026年第1季劇目
位於英國卡地夫(Cardiff)的國家劇院威爾斯( National Theatre Wales) 因為在 2023 年失去所有威爾斯文化部( Arts Council Wales )的補助,苦撐1年而最後在去年年底宣布關閉。今年1月,威爾斯議會發布了一份跨黨派報告,內容顯示過去10年威爾斯的文化平均支出在歐洲排名倒數第二人均 69 英鎊,僅高於希臘,而英格蘭為 91 英鎊,榜首為冰島的 691 英鎊。 同在今年1月,知名威爾斯籍演員麥可.辛(Michael Sheen)宣布要籌備資金創辦威爾斯國家劇院(Welsh National Theatre);並因威爾斯文化部確認將提供過渡資金以協助新劇院發展其結構和願景,麥可.辛於4月發布了2026年第1季的演出節目,包括由威爾斯導演古德里奇(Francesca Goodridge)執導的《我們的小鎮》(Our Town),麥可.辛將為此劇主角之一,還有威爾斯劇作家歐文 (Gary Owen) 的劇本《歐文與亨利》(Owain And Henry),麥可.辛將在劇中飾演威爾斯王子。作為新威爾斯國家劇院藝術總監的麥可.辛,他的願景是在此創作來自威爾斯的世界級作品,並將其推向世界,他渴望以此劇院匯集威爾斯的藝術人才,讓這個國家的故事能栩栩如生地流傳下去。 上個月,麥可.辛創辦的威爾斯國家劇院找到了它的新家,其總部將設在斯旺西市政中心(Swansea Civic Centre),俯瞰斯旺西灣。麥可.辛的戲劇生涯始於威爾斯第2大城斯旺西,當時他是西格拉摩根青年劇團(West Glamorgan Youth Theatre )的成員,對麥可.辛來說,回到起點組織國家劇院感覺再合適不過了。他說:「新劇院總部不僅僅是一個辦公室,更是一個歡迎藝術創作人士的文化中心。我們正在擬定計畫,在作品誕生前讓演員、導演、製作人、劇作家為此空間注入活力。再過7個月,斯旺西的觀眾將成為全球首批現場觀賞威爾斯國家劇院作品的觀眾,倒數計時現在正式開始。」 斯旺西市政中心於 1982 年開始運作,目前是市議會會議廳和中央圖書館的所在地。斯旺西市議會主席斯圖爾特 (Rob Stewart )表示這項決定更確定了斯旺西作為創意城市發展的目標,在斯旺西成立全國性的英語劇團將改變這座城市
-
評論 新銳藝評 Review
舞台語言的互文性
評《王熙鳳大鬧寧國府》青春版王熙鳳被視為《紅樓夢》中極具權力與手腕的女性角色,因此觀眾在閱讀文本時,往往容易以「陰險狠毒」、「心狠手辣」的標籤去框定她的形象。那麼,如果觀眾帶著這樣的第一印象走進劇場,青春版的王熙鳳是否也會被固著在某種「程式化」的想像中,而失去改變的可能? 打破標籤的王熙鳳? 在青春版演出中,王熙鳳的情緒轉變打破了這樣的預設。當她面對情感背叛時,並未失控地怒罵,而是冷靜地謀劃。她以寬容大度的姿態重塑自我形象,讓眾人誤以為她為了家庭、為了丈夫,成了一位體貼夫君、賢慧的夫人。但這樣的善意只是表象,她真正的心思則是緊密布局、步步為營:從放任街坊鄰居知曉風聲,到用藥使尤二姐失去孩子,再到最後設局讓秋桐借刀殺人,每一步都是為了保留權力所做出的自我保衛。 或許放在今日的道德觀來看,她的手段令人質疑;但在那樣的時代背景裡,王熙鳳的選擇無疑是女性以理性與謀略,去應對體制的一種方式。這樣的角色演繹,讓我們看到的她並不只是「機關算盡」,而是一個能感受到愛與憤怒、傷與狠的活人。 這次青春版所呈現的,是一個重新被詮釋過的王熙鳳。正如魏海敏認為「在現在這個時代,推著他去傳授下一代的王熙鳳,不是魏海敏。」(註)當戲曲角色若僅以傳統方式複製,就容易流於形式;而當代演員重新進入角色、注入自身經驗,便有可能讓「她」再次活過,成為既經典又貼近當代的王熙鳳。
-
演出 音樂 聯手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
小提琴家奧古斯汀.哈德利希 為台灣獻上「亞洲唯一」
當代小提琴傳奇奧古斯汀.哈德利希(Augustin Hadelich)攜手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Berliner Barock Solisten,BBS)這一組合,將首度在亞洲登台,並獨家選擇台灣作為全亞洲唯一演出國。這系列難得一見的音樂盛會,將於7月10日、12日於台北國家音樂廳,7月13日於台南文化中心登場。 哈德利希指出:「我第一次來台灣是兩年前,當時就被觀眾的熱情深深打動,這是一段非常棒的經驗。」他盛讚台灣觀眾的專注與年輕特質,「這在許多國家是很難得一見的現象。」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執行長萊瑪.歐洛夫斯基(Raimar Orlovsky)也表示:「非常榮幸2025年能再度受邀來到台灣演出」,雙方對本次合作充滿期待與感謝。 當代音樂家共同創造的舞台語言 柏林愛樂巴洛克獨奏家合奏團由柏林愛樂團員自發組成,旨在以現代樂器詮釋巴洛克與古典作品。中提琴團員Walter Kssner回憶:「BBS因此誕生,並以現代樂器演奏巴洛克音樂,讓這段傳統得以在今日延續與發展。」 BBS執行長歐洛夫斯基補充:「雖然我們無法演奏布拉姆斯、馬勒或柴科夫斯基等浪漫派大編制的曲目,但BBS的精神正是在這些早期經典中展現細緻與深度。」大提琴yvind Gimse則說:「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貢獻自己的靈感與想法,這讓我們不僅僅是在演奏音符,而是在共同創造一場音樂的對話。」 首席Dorian Xhoxhi表示:「我們現在已是音樂上的朋友」,這份合作情誼讓演出更具深度。中提琴團員Julia Gartemann說:「我們一起排練、演出、吃飯,有時晚上還會小酌,這樣的社交互動讓旅程更充實、更愉快。」年紀最輕的Eva Rabchevska也提到:「我學會如何做音樂上的決定、如何聆聽、如何從其他聲部中掌握整體演奏的語境。」
-
人物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員
鮑奕安 簡單地成為一名演員就好
許多人認識演員鮑奕安,應該是因為《新社員》。 這部由再拒劇團、前叛逆男子共同製作的音樂劇,在台灣尚無音樂劇熱潮、2.5次元戲劇也尚未流行的2014年,以「台灣首部BL搖滾音樂劇」為名掀起炫風。而鮑奕安在劇中飾演就讀高中二年級的主唱小安,文弱且天然呆的氣質,不只開啟劇中的戀愛效應,也觸動觀眾對青春、熱血的各種想像。 「(《新社員》)的確讓很多人認識我。」鮑奕安說:「不只是演員、或是劇組的里程碑,而是台灣劇場史上一個蠻重要的演出。」他強調,並不是說《新社員》多偉大,「而是打開了某扇門,讓更多人願意進到劇場,讓整個劇場的觀眾開始有些變化。因為這個演出,大家開始知道劇場很好玩喔!」 從大學就加入劇場演出的他,早就記不得演過多少戲了,穿梭於大小劇場、沉浸式演出、商業表演、影視作品等,20年左右的光景仿若用好多角色堆疊出鮑奕安現在的模樣。

-
演出 戲劇 現實裡無法做到的,就用唱的吧!
《當亞斯遇見人魚》 體現那些說不出的人格特質光譜
如果說唱歌跳舞是情緒自然洋溢而外顯的表現,那麼在社交互動方面遭遇挑戰的亞斯伯格族群、或是行動逐漸受到限制的漸凍人,該如何成為一齣音樂劇的男女主角,還在劇中滋長情感、追求人生與實踐夢想呢? 紅潮劇集即將於臺中國家歌劇院推出的音樂劇《當亞斯遇見人魚》便是以此為題,由編導王靖惇與詞曲創作梁允睿經歷多年發展,於今(2025)年正式發表。
-
人物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日本鋼琴家
小林愛実 走過迷惘猶疑,因為「想要」,所以演奏
演出結束那一刻,台北國家音樂廳的燈光尚未全暗,觀眾席間卻已響起難以抑制的掌聲。站在台上的,是首次來台演出的日本鋼琴家小林愛実。她深深一鞠躬,身形輕盈,動作卻透著一種剛剛好的堅定。再次回到舞台上,她微笑著坐回鋼琴前這一次,不是她一人,而是與鋼琴家夫婿反田恭平,以及恩師劉孟捷,一同六手聯彈拉赫瑪尼諾夫的鋼琴小品。 鋼琴前,3人肩膀幾乎相觸,兩大一小的身影彼此讓位,小林被擠到一側,笑得宛如孩子。觀眾也笑了,因為這畫面太過可愛,太過真實,像是難得一見的幕後時刻悄然浮現在舞台上。 這樣的笑,是難得的。曾幾何時,小林曾歷經一段漫長的安靜與掙扎。而她今天願意笑、願意彈、願意來到舞台中央,說的不是「我要證明」,而是「我想演奏」。
-
國際 首爾
《也許是美好結局》斬獲東尼獎 韓國音樂劇30年從文化輸出到與世共感
原創音樂劇《也許是美好結局》(Maybe Happy Ending)近期榮獲美國劇場界最高殊榮東尼獎(Tony Awards)6項大獎,在韓國國內及國際表演藝術領域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為慶祝此項殊榮,韓國國立中央圖書館推出特別企畫,展示 1966 年首演的首部國產音樂劇《悄悄來到我身邊》(Saljagi-Opseoye)的原始劇本及影音資料,並彙整自1994 年以來 190 餘部韓國音樂劇的歷史檔案。透過包括劇作家朴天休(Hue Park)在內的創作者深度訪談,以及東尼獎頒獎典禮實況影像,引領觀眾深入回顧「K-Musical」從初創階段邁向成熟發展的珍貴軌跡。 韓國音樂劇邁向國際的開拓之路已經走了30年。1997 年,由韓國第一代導演尹浩鎮(Ho-Jin yoon)執導的《明成皇后》(The Last Empress)在紐約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舉辦短期公演,成為首部登上歐美主要音樂劇舞台的韓國原創音樂劇;其後,描摹民族英雄安重根的《英雄》(Hero)亦曾在林肯中心登台。儘管兩部作品的評價褒貶不一,但都開啟了文化輸出的先河,也為後起之秀奠定市場開發與創作實驗的基礎。2015 年,《也許是美好結局》以創作工作坊為起點,歷經多次重製,從首爾大學路的迷你舞台一路進軍百老匯,至今獲得東尼獎高度肯定,不僅為當代音樂劇注入新範本,也成功突破「韓國原創劇作僅能局限於本土市場」的想像。
-
評論 戲曲
後設的實驗,出角的嘗試
評《水淹臺北城》一切或許是從「水淹臺北城」的報導,引發了水漫金山寺的想像而開始的。 總之故事開展在1911年日本時代的台北城。化名白素雲的女子白素貞,撐傘走在雨中,從日本警察的手中救下了被誤認為是浮浪者的男子許漢文。兩人開展了愛情故事,走江湖、唱著歌仔調賣藥維生。直到白素雲的粉絲陳阿舍出現,擊潰了許漢文,他打翻醋罈子、一步步生心魔,出現的無名僧覺得他已是佛也難渡,遂推薦他吸食鴉片。白素雲隱瞞自己曾是藝旦的身分成為壓垮兩人關係的最後一根稻草,白素貞傷心淚不停流淌,似乎天地有感,是日水淹台北城。許漢文吸食鴉片、傷人犯法,但卻找不到僧人為他保釋,似要指出這一切都是心魔所生幻象;而白素雲最終隨化身大盜的小青離去。 不僅角色人名,在螢幕上也投影演出著歌仔冊中《白蛇傳》故事,都明示著舞台上穿著時代服的人物,實則是一齣關於白蛇的「再書寫」。
-
國際 上海
當文物成「戲精」 「博物館戲劇」是解藥還是糖衣?
暮春初夏的時節,總是演出市場的旺季。當「戲劇+景區+商業」的演藝模式正在中國劇壇盛行之際,一種戲劇的新業態已在京津滬及廣州、南京、蘇杭、成都、武漢、長沙等眾多大中型城市此起彼伏。從洛陽博物館的《博物館奇妙夜》到北京國家典籍博物館的《永樂長思》,從沉浸式導覽劇到科幻國風互動劇,「博物館+戲劇」的模式正以破圈之勢席捲表演藝術和演出市場。 「戲精」創造了全新文化消費場景 在故宮暢音閣,明代瑞獸甪端與當代文物保護專家的跨時空對話引發觀眾驚歎。這不是虛構場景,而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的音樂兒童劇《甪端》的現場。該劇以故宮文物南遷史為背景,首演後在全國巡演48場,吸引超10萬人次觀看,相關微博話題閱讀量突破2.3億次。而蘇州的吳文化博物館原創的《身臨其「鏡」》、《尋槎記》等文物劇,累計觀眾超10萬人次。 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器物,而是化身戲精,承載著人性溫度的故事載體。在國家博物館的肢體劇《俑立千年》中,一尊沉睡千年的女陶俑蘇醒後,帶著好奇與不同朝代的俑對話,觀眾透過她的視角感受歷史的悲歡離合。這種擬人化敘事,讓文物從「被觀看」變為「主動訴說」,滿足了年輕人對「共情」與「代入感」的渴望。 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的互動劇《宣南往士》則利用真實古建築作為舞台,讓觀眾移步換景間「穿越」至光緒年間,與文物共情。這種「身體在場」的體驗,讓年輕人從被動接受資訊變為主動探索,也滿足了他們對新奇感和參與感的追求。 票房數據也印證著這種模式的爆發力。敦煌研究院和甘肅演藝集團打造的首部洞窟體驗劇《樂動敦煌》首演至今,觀眾達15萬人次,其中25歲以下群體占比達62%,衍生文創產品銷售額突破800萬元人民幣;這種高消費意願讓博物館戲劇迅速成為演出產業的「潛力股」。 狂歡背後的冷思考:博物館戲劇的隱憂 儘管眼下全國博物館戲劇新創劇碼較去年同期增長了68%,但在知名的新媒體豆瓣評分上,均值卻僅為6.2分。 當秦始皇帝陵的兵馬俑在《復活的軍團》演出中「復活」,用陝西方言講述征戰故事時,這種演繹也引發了兩極評價。據製作方表示,這部劇演出兩年接待超50萬遊客,但學界質疑聲不斷,41%的專業人士認為此類改編存在「
-
專欄 書信體
潮州戲
YC, 年前回老家雙溪大年,老媽和大姐因年後要搬去吉隆坡居住,大掃除之際,該丟的丟、要留的留、能送的送,辛勞地奔波著、困難地抉擇著。2004年8月我出國留學時,就留了一大批書籍、物件和資料在姐姐家,想說過年過節回來時就清理,結果一擱就10來年,每次都跟自己說,再等一年吧,如果真的沒有再使用,就會放掉,如此自我說服了這些年。現在終於無法迴避長年堆積的舊物,要把眼下10來箱整理成兩箱帶走。於是第一步要把捨不得的書籍送走,恰好剛認識了一位在當地經營二手書的朋友,心想也太巧,偏偏在這時刻,就意味著書找到了主人,我得聆聽書的決定。再來就是一些工作資料,抉擇的方式簡單而蠻橫,捧在手上,有畫面的就保留,想不起的就丟棄,然後默默提醒自己,不喜不悲不嗔不怨,乍看以為在修行。最後就是一大堆剪報,最久遠的至少20餘年,油墨味沾黏在塵埃中,有些紙質幾近脆化,新聞或已不新,事件未必就此過去。該怎麼辦呢?我打了幾個噴嚏,偷偷撿拾了一些放進箱子,其餘的,一併回收。捫心瞭然,回收的,不只是舊物。 幾個小時後,心裡鬱悶得很,就往家附近走走。不遠處傳來咚咚鏜鏜的鑼鼓聲響,尋聲而至,來在關帝爺廟口前,果然有潮州戲在上演。還記得我跟你提過嗎?小時候,電視還不普及,潮州戲就是民間最要緊的娛樂。每逢節慶,黃昏5點就有許多人搬著凳子來占位,凳子一擺下,你就可以離開忙別的事,等7點開演再回來。大家頗有默契,都懂看戲倫理,你的凳子放著,沒有人會去挪動。那時候我就是負責幫婆婆和媽媽搬凳子的小傢伙。7點開演前人潮就聚集了,許多流動攤販也忙著招呼人客,炒粿條、雲吞麵、叻沙、紅豆冰、煎蕊、冰淇淋等,小小的我心底一樂,天底下有什麼比邊看邊吃、邊吃邊看,更逍遙的事?! 潮州戲,又稱潮劇,是用潮州方言載歌載舞的地方戲曲,流行於廣東、福建一帶。早期華人移民到馬來西亞時,通常會根據原籍地或自身方言來群聚或結社,甚至決定了所從事的行業。過去有「華社三寶」之稱,指的是中文教育、華文報章和華人社團。後者,就是按照地緣籍貫成立的會館,通常會運用廟宇、祠堂等公共空間來舉辦活動,聯繫鄉情也同時凝聚族群認同。我爸媽小小年紀就從廣東潮陽過來,一別就是五六十載。潮州戲敲鑼打鼓,口音薈萃了一個群體的精神樣貌,相信也慰藉了台下不少看倌
-
評論 回想與回響 Echo
技術驅動的表演革新與文化重組
關於《今昔饗宴千本櫻 萬博版》2025年5月25日於中華電信綜合活動中心上演的超歌舞伎 Powered by IOWN《今昔饗宴千本櫻 萬博版》,不僅是一場表演藝術的創新實驗,更是一項融合傳統與未來、跨文化與跨技術的多重嘗試。 從沉浸式螢幕設計到AR虛擬偶像初音未來的參與,從九天民俗技藝團的實體加入,到NTT與中華電信合作的全光網路技術(IOWN),本演出不僅重新定義「現場演出」的條件,也為當代跨國劇場文化的未來打開新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