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nline News
官網限定報導

個人照:「這是在嘉義小旅館留下的光影,起因是我自己決定要到外地來個小旅行、在旅館內修圖,想提醒自己工作再忙,都不要忘記好好過生活。」

劉璧慈:生命轉過幾個彎,但沒有一次放下相機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31
個人照:想像協作場《那場被遺忘的派對》彩排,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張震洲:準備好無限量的子彈,確保不錯過任何一刻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31
個人照:「地點是在巴黎『皮諾私人美術館』。地上是很大面的鏡子,映照穹頂。感覺有點像是我最近的心境,覺得宇宙之大世界浩瀚,我只是在裡面觀察的其中一個角色,我是誰沒那麼重要,但的確置身其中。」

鄭達敬:懂音樂愛音樂,在怦然心動中按下快門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31
對自己很有價值的一張照片:「這是參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期間,我待著的福田村秋天祭典一景,不同社區間居民協力扛起各自區域的轎子,意味著人力的缺失,不過也同時表現無論如何這個祭典仍得持續下去的一種傳承的力量。」

關於攝影,鄭達敬還想說的是……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31
對自己很有價值的一張照片:一張以樹詮釋生命力的照片。為拍攝這張照片,除了不定期場勘,還需要研究太陽移動的時間、角度,從不斷觀察中產生對生命的體悟。

關於攝影,張震洲還想說的是……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31
對自己很有價值的一張照片:「撒哈拉沙漠上的我與駱駝,現場摸著沙子,莫名感覺平穩的沙漠無比貼近自己的內心。我這兩年時時處在工作壓力極大的時刻,唯有這剎那是舒服的。希望能以這張照片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當時的感覺。」

關於攝影,劉璧慈還想說的是……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31
對自己很有價值的一張照片:「雲門戶外公演時重現林懷民老師編給羅曼菲的《輓歌》。舞者在台上不停地旋轉,每次看到這個作品的照片,總有些東西會隨著生命轉化風景。」

關於攝影,林韶安還想說的是……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29
個人照:「這張照片有影子有光,像是我被框在光圈裡,其實就跟我對自己的感受一樣,不是那麼喜歡被看到,似乎也是某種給自己的限制吧?」

林韶安:以照片留下真實,彌補失落的曾經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29
2024年,我的生活足跡:金門的海邊,「互花米草」景色一片。

關於攝影,李佳曄還想說的是……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29
個人照:「我覺得自己給人的感覺應該是這樣子的,雖然自己講有點難為情,但你可以感受到這個人有點溫暖,又有一種距離感,得真正靠近才會認識。」

李佳曄:即便重來一次,我也會在漆黑中奔跑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29
特別企畫 Feature

2024表演藝術十大現象盤點!

2024年度現象盤點

我們身處一個怎樣的年代? 經歷了COVID-19疫情,餘悸猶存,但終於無法將所有問題都歸咎於疫情,票房慘淡卻依然盤據了2024年的其中一個關鍵詞,但又將如何重新建構屬於這個時代的劇場生態?長銷劇、舞台平台、舞團轉型、台灣焦點、周邊講座與活動、離島場館、小劇場精神、分齡劇場與兒童音樂節等,既新、也舊,是回顧過去與現況,亦是激發未來的動力與可能。 「面對現實,積極面對」是台灣劇場2024年的年度現象的最佳寫照。 除了編輯部歸納整理的 〈2024表演藝術十大現象盤點〉外,其他仍有幾個年度事件羅列如下,亦是值得後續觀察: #行政法人20周年 #李遠擔任文化部長 #臺灣歌仔戲中心成立 #表演藝術台語主流化計畫擴大辦理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由王文儀、王詩尹分別擔任董事長、執行長 #首屆臺北戲劇獎舉辦 #台南400大型戶外歌仔音樂劇《1624》,再創歌仔戲明星同台歷史 #台灣文化前進巴黎奧運 #台灣、瑞士共製《這不是個大使館》揭示台灣外交處境 #文策院投資國際合製表藝首例《囍宴》音樂劇首演 #作曲家賴德和正式將音樂作品著作財產權全數無償讓與臺灣音樂館 #指揮家梵志登擔任長榮交響樂團駐團藝術家 #北藝大跳Pina Bausch《春之祭》,該作首度由非德國的學院製作演出 #《勸世三姊妹》熱潮不減,將走向紐約外百老匯 #胡耀恆、卓明、呂福祿、陳剩等劇場前輩辭世
融合偵探故事與樂團介紹的音樂劇《我是破案高手》,邀請鋼琴家范德騰擔任說書人。
2024年度現象:09.全台首屆兒童古典音樂節登場

MUZIKids開創台灣兒童音樂體驗、教育的新時代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27
因山陀兒颱風來襲,臺北市政府公告2024年10月3日全面停班停課,原訂當天晚間19點30分於國家戲劇院演出的擊樂劇場《六部曲》,宣布取消演出。
2024年度現象:02.演出取消直指票房慘淡?

無關疫情?依舊疫情?台灣劇場面對成本、行銷與天災的多重考驗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27
舞蹈空間舞團2024年宣告不再申請TAIWAN TOP演藝團隊,轉型舞蹈推廣單位,聚焦投入舞蹈教育工作。圖為舞蹈空間於金美國小帶領孩子認識舞蹈。
2024年度現象:06.舞蹈空間舞團轉型

從老牌舞團轉型,談現今扶植團隊面臨舞蹈創發環境之處境

文字|林文中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27
在地藝文團隊「馬悠蹈嶼舞蹈團」透過舞蹈的美打開馬祖戰地歷史的時光據點及坑道。
2024年度現象:10.馬祖藝文中心落成

當離島新蓋了一座大劇場,梅石演藝廳的展望與挑戰

文字|白斐嵐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27
2024臺灣舞蹈平台以「身體,是一部舞蹈史」為題,探究舞蹈和身體的時代印記。圖為參演藝術家、國際場館代表、策展人合影。
2024年度現象:05.舞蹈平台激增的弔詭喧嘩

機構、民間紛建舞蹈平台,是產製與生態的機會還是挑戰?

文字|周伶芝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27
百老匯授權舞台劇《The Play That Goes Wrong 戲啊!出包惹》
2024年度現象:01.長銷劇大增,劇場景氣亮綠燈?

借桃太郎的組隊策略,打造長銷作品從創作到行銷的商業模型

文字|陳星佑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27
在文化奧運臺灣館舞台上,妮妃雅揮舞6色彩虹旗幟。
2024年度現象:04.「臺灣焦點」全球遍地開花

聚焦「 」,揹著文化外交的國家大旗,然後呢?

文字|張欣怡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27
二條通劇匯與文策院合辦的音樂劇讀劇發表平台「讀劇匯」,《媽的地獄之旅》演後座談與討論。
2024年度現象:03.演出周邊活動、論壇爆量

在作品之外,我們還需要什麼形式的對話?

文字|白斐嵐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27
《行動代號獨角獸》
2024年度現象:08.寶寶劇場、青少年劇場現身

以「分齡」重塑台灣劇場的「分眾市場」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27
人力飛行劇團《闖入者》
2024年度現象:07.「小劇場」題材暴增,是精神重現、抑或歷史倒錯?

我們與小劇場的距離

文字|吳思鋒
官網限定報導  2025/01/27
林宜瑾
焦點專題 Focus

2024秋天藝術節專題(二)藝術家特輯╱林宜瑾

創作脈絡

當赤跤落地──林宜瑾與壞鞋子的田野工法

林宜瑾自2014年啟動壞鞋子舞蹈劇場「n身體回家創作計畫」,至今恰滿10年。10年晃悠之中,編舞家與舞者們褪去壞鞋、赤跤(tshiah-kha)落地,以「田野轉化」作為實踐/實驗工夫,逐步構築「n身體」的核心意念與實作方法。綜觀近來台灣舞壇,壞鞋子的n身體已然成為一方不容錯過、也難以忽視的身體地景,從中折射出台灣舞蹈與土地的當代關係辯證。關於n身體,源自林宜瑾受啟發於演員陳松勇一連串飆罵「姦(kn)」的道地氣口與生猛身態,起初近似「形態摹擬」的方法論,而後隨壞鞋子的田野經驗漸趨豐饒,逐漸萌發出「動能考掘」與「反身覺察」的身體工法,由此蔓生出身土關係的多維性與美學力。 法國駐村返台後的一場環島之旅,成為林宜瑾思考島嶼子民身體觀的契機。在那次田野初探之中,林宜瑾雖已開始留意台灣在地社群的文化身體性,但當回到排練場,其仍僅止於模仿或搬演某些「很台灣」的身形樣態比如,飆罵台語髒話、女性長輩佝僂而碎念的姿態。在爾後的個人手稿裡,林宜瑾便直指當時像被困在一種渴望「展示台灣」的鄉愁,故未能深究在田野之中、與田野之間,以及田野之後的「身體的思維」與「轉化的淬煉」。於是,n身體的「回家」註定難以用單一線性進程來劃定藍圖,而必須是透過每一次田野實踐,既回返土地,亦迴向自我,在反覆/復返的纏繞複沓裡動身。
《暗夜・腹語・鬼托邦》宣傳照中的高俊耀。
焦點專題 Focus

2024秋天藝術節專題(二)藝術家特輯╱高俊耀

創作脈絡

語言的身體性與創作中複數結構的養成──高俊耀

「叮噹.叮噹噹咚,噹咚叮噹叮.噹咚。叮噹叮噹噹咚.叮咚,叮噹叮噹咚.叮噹咚叮噹叮咚」(註) 黑暗的牯嶺街小劇場裡,近乎空台,兩位演員重複如催眠般哼唱著神秘的音節,伴隨著儀式性的身體動作重複,揭開一樁馬來西亞搶屍案的故事。 這是2011年禾劇場製作、高俊耀與蔡承燊共同編劇的作品《死亡紀事》,也是我第一次接觸高俊耀的作品。多年過去,劇本之議題還能抓握,故事中細節記得少許,倒是那貫穿全劇的吟唱,和演員兩人分飾多角、快節奏的附身式表演,想忘也忘不掉。 這是高俊耀劇場編導演當中,「聲音寫作」策略和演員身體的複數結構一次趨近完熟的表現,也是其創作脈絡的核心。本篇文章將以作品觀察與訪談的視角,解析這些特徵在高俊耀的創作生活中,是如何從馬來西亞時期開始累積、又如何在往後的作品與修習中深化,逐漸形成一可見脈絡,並發展至如今更為精細複雜的創作方法。 於馬來西亞的劇場創作時期,深信生活中政治性無所不在的高俊耀就時常以時事入作,如1999年以安華與馬哈迪政治鬥爭為背景創作的《K》。他以從小對閱讀的喜愛所培養起來的文字敏銳度,導入劇場文本當中。不過不時在編導演3個角色之間游移的他很快意識到,劇場文本最終是透過身體與聲音的展現,於是在寫作過程必須已先蘊含一定的身體性。
鍾適芳
焦點專題 Focus

2024秋天藝術節專題(二)藝術家特輯╱鍾適芳

創作脈絡

創作刻畫遷徙與移動,留下交流的痕跡──鍾適芳

2011年,趁著友人去印度訪友的機會,鍾適芳一同前往嚮往已久的印度,暫住在當地一位導演家。導演家常有友人聚會,其中一位看到華人臉孔,劈頭就問去過中國區了嗎?鍾適芳聽得好奇,隔天就叫了計程車,去到中國區,在裡頭的餐廳跟人聊天。一位當地人說:不要看這裡到處是又高又破爛的牆,牆的背後家家都不一樣,要去看牆的後面。這裡有很多故事,妳要回來,說我們的故事。 彼時,鍾適芳是「大大樹音樂圖像」的創辦人,曾為交工樂隊和林生祥發行數張專輯,每年舉行的「流浪之歌音樂節」引介主流眼界以外的各國樂手,是藝文界熟知的跨國界民謠音樂推手。但中國區的這位陌生人並不知道這些,只是對另一位有著相似臉孔的陌生人這麼說。 「我這個人有一個毛病,別人說什麼我都會很認真。我聽了就想:是嗎?我是真的對這些故事有興趣。」鍾適芳說。而這偶然的一句話,成為她從音樂跨足影像的起點。 印度之行兩年後,鍾適芳以印度華人的身分和移動為主題,完成了首次執導的紀錄片《邊界移動兩百年》,新的合作邀約接連而來。導演、策展、製作,鍾適芳名字後綴的身分愈來愈多,更在今年走進兩廳院實驗劇場,擔任《我們在此相遇:還在水裡》的藝術總監。乍看走上一條跨界的路,但在鍾適芳腦中所感受到的、想要創造的型態,其實一直是同樣的。 「影像跟音樂,對我來說是不可切割的,這兩個對我來說不是兩個。文字、聲音、音樂、影像,它們都是一體的,我現在只是更擅長結合不同媒材,讓它們交錯敘事。」 回顧鍾適芳的活動歷程,確實早有跡象。大大樹從2001年開始舉辦的流浪之歌音樂節,在第一屆就規劃了紀錄片影展單元。2015年接下當代敘事影展的策展人,活動辦在客家音樂戲劇中心,鍾適芳看場地比電影院多了前台空間,年年配合主題做跨界展演,音樂、舞蹈、DJ live,各種形式的展演都曾上台與影片共演。2019年,鍾適芳受邀製作了《我們在此相遇》的前期展演,更充分地利用劇場空間,配合音樂和影像,去說一個完整的故事。 當代敘事影展和劇場的邀請都來自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經過幾年策展,鍾適芳對客家相關議題已有累積,寫腳本時不想局限於緬懷歷史,希望讓客家論述與當代、全球性的議題互相對話。最後切入的方向,是鍾適芳一直透過不同媒介關注的主題:人的遷徙與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