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cus 話題話題追蹤 Follow-ups 「愛國東小聚場」講座側記
從圓山大飯店到兩廳院,如何從裂縫中窺見紅房子的故事?「在紅房子裡迷路:從歷史/記憶的裂縫找創作的門」時間:2025/9/23 19:00-21:00 地點:台北 國家戲劇院四樓交誼廳 對談人:吳子敬、吳紫莖、陳弘洋、李桐豪 坐落在中山南、北路的兩頭,同樣出自建築師楊卓成之手的國家兩廳院與圓山大飯店,有著類似的中國宮殿式風格閃耀著橙黃光芒的屋瓦、一根根刷上大紅色的柱子;這些建築上的共通點,不僅連結起3座建築物,也串起兩廳院駐館藝術團隊「僻室」與《紅房子:圓山大飯店的當時與此刻》(以下簡稱:《紅房子》)作者李桐豪。 兩組人馬在9月底的雨夜,一齊來到兩廳院愛國東小聚場,以「在紅房子裡迷路:從歷史/記憶的裂縫找創作的門」為題,交流劇場工作者與作家兼記者的田野調查經驗,也討論如何將收集到的素材,轉換成創作。
-
Preview 演出戲劇
《仁慈小酒館》不是一個樣子,是很多樣子馬里奧.貝努西的作品與他的時代馬里奧.貝努西的創作起點 今年27歲,1998年生於阿爾巴尼亞,五歲後移居希臘,2020年畢業於雅典音樂學院戲劇系(the Drama School of the Athens Conservatoire)導演馬里奧.貝努西(Mario Banushi),畢業後隨即以首部作品《妊娠紋》(Ragada)受到矚目,以母親為主角的初試啼聲,一方面讓他得到由希臘國家劇院委託製作第二部曲《再見,琳蒂塔》(Goodbye, Lindita)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奠定了他在包含第三部曲的《仁慈小酒館》(Taverna Miresia:Mario, Bella, Anastasia)的「親情三部曲」)(Romance Familiare),以他成長過程中圍繞在他身邊的女性,處理記憶與親情的母題。 其二部曲《再見,琳蒂塔》獲得塞爾維亞的貝爾格萊德戲劇節BITEF(Belgrade International Theater Festival)特別獎,評審盛讚作品交織於「生命與死亡、社群與獨處,以及世俗與崇高」之間。《仁慈小酒館》以同樣的美學手法,場上在不換景的視覺前提下,設定於四面無窗的浴室,場景在極寫實現場發生,例如浴室中再正常不過的淋浴,卻在敘事行進中,開始疊加出各種或以經驗、或是幻象的其他記憶從縫隙流竄出來,開始充滿空間,也重組浴室空間。眼前仍是浴室的場景,毫無違和地成為送別父親的哀悼之地、成為每一位親族成員最私密的悔恨告解處,也同時是親屬關係中最無法言語、也最不堪面對的衝突角落,每個人在獨處/共處的同一個空間裡,無力招架地接受所有的情願與不情願,進入彼此,再到最後以某種儀式性轉場,打開了也撫平了創傷的缺口。於是原本看似完整支撐、內縮與密不透風的空間,同步地在剝離、揭露、瓦解,不只前者的表象由後者同步構成,任何角色外在上的堅強也由種種脆弱拼組,貝努西毫無畏懼地將寫實主義推至盡頭,顯露其形式本體原初的荒蕪與最終必然觸及的綺想。也就是說,對我而言,與其說貝努西的美學交織於「生命與死亡、社群與獨處、世俗與崇高之間」,毋寧是透過識別前者單方面的限制,而推導至後者的共同現身。就形式上言,《仁慈小酒館》宛如遊走於寫實表演與身體劇場之間,但無疑地,這是一齣徹頭徹尾的寫實表演,只是導演以對親情極致的推敲與扣問,竟以一齣戲鍛鍊
-
Preview 演出戲劇 創造焦點與YUCK Circus串聯台澳馬戲女力《Bed Trip》從失眠出發,打造「當羊跨越過柵欄之後」的世界一群畫著兩撇鬍子的女生,在舞台上態度張狂、喜感爆裂,做起高難度技巧像個陽剛硬漢;刻意模仿典型白人直男的姿態,甚至以誇張的角度秀出褲襠的「份量」,引起台下觀眾的狂笑。 「創造焦點馬戲團」(下簡稱創造焦點)導演梅芷菱難忘第一次在社群媒體上看到YUCK Circus演出片段時的激動,她驚呼:「原來女子馬戲還可以長成這樣!」 我們一樣,卻又不完全一樣 同樣是女性、同樣面對性別與身體,來自西澳的全女馬戲團 YUCK風格輕鬆、粗鄙、帶著惡趣味,談議題的同時毫不犧牲幽默與快感,與台灣女子馬戲挖掘創傷與痛感的路徑,形成強烈對比。 2023年,創造焦點在愛丁堡藝穗節親眼目睹YUCK的演出,梅芷菱形容全團像迷妹一樣興奮:「因為終於發現有人在做跟我們一樣的事,但又不完全一樣。」 導演喬治亞.德瓜拉(Georgia DEGUARA)也注意到這群台灣觀眾:「我們看到一群女生一直來看,只覺得:哦,她們看起來很 punk、很酷。」 兩團一見如故,合作的想法就此落下,直到衛武營馬戲平台的牽線,才真正萌芽。那個「一樣卻又不完全一樣」的差距,形成跨國共創《Bed Trip》的奇妙張力。
-
World 國際布里斯托
布里斯托老維克劇院推出「教育裡的劇場」 送戲進校園為藝術未來扎根布里斯托老維克劇院(Bristol Old Vic)是英語世界裡運作最久、最古老的劇院,該劇院正在委託年輕人創作兩個新劇本,準備把演出帶到當地中學校上演,讓學生免費觀賞演出。這是老維克劇院為維持與拓展劇院年輕觀眾的行動之一,是此劇院迄今爲止規模最大的戲劇教育計畫,名為「教育裡的劇場」(Theatre In Education)。 老維克劇院已有兩個培訓計畫正在進行中:一是「布里斯托製造」(Made in Bristol,MIB),以培訓當地年輕劇場創作者為主;另一個是名為「5年承諾」(Five Year Commitment)的劇作家駐村計畫,旨在支持與協助劇作家創作新作品。而上月宣布的「教育裡的劇場」會結合上述兩個進行中的計畫,將培育的藝術家與作品作為劇院與學校教育的橋梁,而這個最新計畫也為老維克劇院成立 260 周年畫下一個重要標記。
-
People 人物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導演、編劇
蘇洋徵 用電玩重寫劇場,讓觀眾帶一場夢回家蘇洋徵記得很多細節,像是電影開場的第一個畫面、音樂祭場景與場景之間的換場、或是九吋釘樂團主唱特倫特.雷澤諾(Michael Trent Reznor)表演中講的每一句話,眾多細節像是一條一條勾引人進入夢境裡的絲線,帶著蘇洋徵與他的觀眾,重返場景之中。 打開蘇洋徵隱藏人格的關鍵字是「重金屬音樂」。若有什麼題材或形式能讓這位肆意遊走於影視、劇場、動畫的創作職人蘇洋徵毫不猶豫地答應,那非得是搖滾樂不可,重金屬的更好。而當這組關鍵字不經意現身於訪談之中,前半場仍侃侃而談劇場觀眾毋需理解幕後苦境、技術與預算不該成為作品藉口、分析串流與影音娛樂和劇場試錯成本高低的理性導演,突然間轉化成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執著中滿懷細膩與澎湃熱血的感性追星人。
-
Review 評論新銳藝評 Review透過神話的眼睛觀看末日與創生評TAI身體劇場《最後的隧道》《最後的隧道》是TAI身體劇場於2025年秋天藝術節上演出的作品,發展自團長暨導演瓦旦.督喜於《PAR表演藝術》雜誌上發表的同名極短篇小說。儘管脫胎自既有文本,舞作本身仍能獨立觀之,而在演後座談中,與談人更言:在這裡,身體不再是傳達欲傳達的意象或文本的「媒介」,而是所有發生的「場域」。整齣舞作扣合太魯閣族的創生神話,以人從石縫中迸出的場景為始;然而,塑膠袋構成的舞台與服裝,卻營造了非常衝突的「末日感」,讓原本的創生意義持續衍生,予以觀眾在災難中倖存、向死而生的聯想可能。 舞作一開始,五位舞者擠在塑膠袋布幔內的狹小空間,用輕微的晃動搭配燈光設計出的火光搖曳之氛圍,構建隧道場景,呈現創生前一切都仍混沌未知的狀態。而後,舞者逐一從隧道中驚蹦出來,他們從蠕動滑行到直立,再到奔跑衝撞,既像嬰孩降生於世,也像一段生物快速演化的進程。5具身體或分離、或貼合行進,讓觀者恍然感覺他們的意識狀態亦在個體與集體間徘徊不定,時而分裂、時而相融。
-
Columns 專欄路邊的日本人
這些日子以來我與AI的相處感想我很幸運,現在還能擁有直接和樂手、歌手、指揮溝通、一起完成一首作品的機會,我深信真人演奏音樂有著無可取代的價值,人與人之間碰撞出的火花,每一次都可能因為當下的情緒、外在的環境而有些微不同,有別於AI的精準,人類的價值剛好就是那些「不完美」和「不可預測」,那份獨特的生命力,正是最珍貴的寶藏吧。
-
World 國際多倫多
翻譯中的城市 「白晝之夜」播映語言與文化的多聲道多倫多「白晝之夜」(Nuit Blanche)在10月4日晚上7點到10月5日早上7點舉行,以多倫多市(City of Toronto)為範圍,3個主要展區分布於市中心(Downtown)、北約克(North York)及怡陶碧谷(Etobicoke)。 今年的主題是「翻譯城市」,藝術總監Laura Nanni提到多倫多目前有200種語言流通,她認為「翻譯不只是語言之間的轉換,而是其中所創造的連結與理解。」這個夜晚,共有125件靜動態作品展出,包括3個主要策展計畫,及其他的獨立計畫、主要機構(場館)計畫及實驗性活動,企圖呈現文化、語言、身分及地方的交織與互動。 「詩性正義」(Poetic Justice)由劉雪鈴(Charlene K. Lau)策展,從土地、條約、正義和改革的面向,反思多倫多作為原住民家園及全球人口遷徙與往來之都,該如何運作。作品之一《守護神聖之聲》(PROTECT THE SACRED VOICE)在多倫多市政府大樓外掛上「英語是一種外來語!維持美,需要抵抗!愛的革命!」的旗幟,藝術家Demian DinYazhi從自己的社群媒體貼文中找出句子,透過版畫技法製作成海報式標語,並與市政府溝通作品的呈現方式,最終能在這個夜晚,以跨性別旗幟配色的燈光打亮這些文字。
-
Preview 演出舞蹈 撫慰火車事故中逝去的靈魂
莊國鑫《Mihaay6432》以身為筆 書寫阿美族的當代儀式編舞家莊國鑫從特殊的生命經歷出發,推出新作《Mihaay6432》,以此緬懷並撫慰台鐵普悠瑪6432號列車脫軌事故(註1)中的罹難者。 莊國鑫回憶,當時他與妻子、10位學生正在這班列車上,或許是祖靈的冥冥庇護,他們有驚無險地躲過一劫,此後卻深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之苦,7年來靠服用藥物維持生活。在這段灰色的日子裡,莊國鑫想起自身部落的傳統儀式Mihaay(慰靈祭),在族人歌舞中安放悲傷,並將其轉化為劇場語彙,為現代都市人帶來一份來自阿美族的古老慰藉。 Mihaay是目前全台灣阿美族部落中,僅太巴塱部落獨有的內部儀式。與開放的、慣習的ilisin(年祭)不同,Mihaay較為罕見,只有部落重要人士(頭目或祭師)逝世時才會舉辦,由亡者的家人與族人於半夜舉行,不對外開放。儀式過程中,男女族人分立棺材兩側,以歌舞的形式表達對亡者的哀思與懷念,氛圍莊重,是阿美族舞蹈中唯一男女族人不牽手的祭舞。「Mihaay最重要的核心不是哀傷,它提醒所有在世的人,在懷念亡者的同時要繼續勇敢地活下去。」莊國鑫說。
專題
焦點專題 Focus 從台北出發:TSO亞洲巡演的五重樂章專題
焦點專題 Focus 當代馬戲在柏林-
World 國際紐約
工會談判時節面臨關門危機 百老匯到底賺不賺得到錢?百老匯差一點就要像美國政府一樣關門!不過這當然不是因為兩黨對決,而是代表演員和音樂家的工會,在最新一輪的合約談判期間,都祭出罷工牌。還好勞資方在最後關頭達成協議,沒有像2007年那樣,真的走上街頭。 如果觀眾覺得這場罷工威脅的戲好像每隔幾年就要演一次,確實沒錯。因為百老匯的合約通常以3年為期,所以時間一到,資方代表百老匯聯盟就要跟勞方的演員、音樂家、幕後工作人員等(各有各的)工會上談判桌你來我往一番,不管是基本薪資、工時保障、保險分派比例,都有得爭。就工會成員來說,紐約居大不易,房租通勤物價都比其他地方貴,而且這檔戲演完不見得有下檔,當然希望有工作時能多點錢入帳。 在工會相對弱勢的美國,百老匯的工會算是比較有牌可打的,因為百老匯表演者不只先天要有祖師爺賞飯吃,還要自己後天勤修苦練,替代性不高;資方也不是單一的僱主,而是由41個百老匯劇場業主和數以百計的製作人組成,各有算計(業主不管戲怎麼賣照收房租,可說是穩賺不賠)。加上百老匯是紐約重要象徵,一旦罷工,萬方矚目,外在壓力隨之而來,所以誰也不想走到那一步。 但這也不表示工會可以予取予求,這是因為在商言商,百老匯其實是個很不划算的生意,流行的說法是每4齣戲裡只有一齣能回本,再優秀的製作人也不敢擔保每齣戲都能賺錢,談合約時自然要錙銖必較。 百老匯生意有多難做?據《紐約時報》報導,自2021年9月疫情後重開以來的46齣新音樂劇中,只有3齣回本(舞台劇成績比較好,不過主要是拜好萊塢明星客串所賜)。根據紐時算的帳,這46齣戲總製作費高達8億,平均每齣戲光要上演就先花了1,700萬,大型的音樂劇,每週固定開銷還再以幾十萬起跳,紐約居大不易的,豈止是人! 然而百老匯聯盟不是每年都宣揚總收入創新高嗎?超級大戲如《漢彌頓》、《魔法壞女巫》現在每週票房動輒達2百萬。如果這個生意真的這麼難做,為什麼下海者前仆後繼? 這筆帳別說外人看不懂,連圈內人也質疑。拿下7座英國奧利維耶獎風光轉戰百老匯的《酒店》(Cabaret)在連演18個月後還是賠錢下檔,就有一位投資人不甘心告上法庭,因為他不明白:9千萬的票房為何還不能回本?很多人都好奇,這場官司如果真打下去,能不能就此一探百老匯神秘帳本的究竟?
-
Choice 當代劇作巡禮生活藝@書
木造的船,傘造的花,人造的夢尹美賢《木舟》當代媒體所描繪的北韓,往往是個獨裁、專制且審查制度鋪天蓋地的神秘國度。若不是脫北者轉述,外界可能難以想像那裡是個高官吃香喝辣、百姓食不果腹的人間煉獄。不過,即使希冀逃出北韓的人數愈來愈多,正如歷史上所有一夕之間緊急宣布的分裂,住在南韓且邁入老年的長者,會不會至今日仍盼著回到兩韓分裂前的北鄉?南韓劇作家尹美賢(윤미현,Yun Mi Hyun)便在北緯38度線的歷史裂縫中找到戲劇的破口,以此為題,寫下劇本《木舟》(목선,The Wooden Boat)。 從詩人到編劇的帥氣轉身 成為劇作家之前,尹美賢其實一直以詩人與小說家的身分自居。對她而言,文學是由詩歌與小說共創的景緻,而劇本並不在視野裡,一直到研究所時期她才有了與這個文體的初相遇。可惜,沒有劇本讓她動心,於是她決定提筆寫出自己喜歡的作品,獨幕劇本《我們可以見個面嗎?》(우리 면회 좀 할까요?)如此誕生。 尹美賢本想淺嚐即止,回頭徜徉在詩歌與小說的世界,沒想到《我們可以見個面嗎?》奪得2012年韓國劇作家協會(한국극작가협회,Korean Playwrights Association)劇本獎。自此,新歡變正緣,她便在南韓劇場以劇作家的身分打滾至今,10幾年間也陸續發表了橫跨話劇、歌劇、音樂劇的作品,包含《菜園殺手》(텃밭킬러)、《德州姑姑》(텍사스고모)以及《木舟》。 死前,能不能回去北方? 《木舟》的故事源於90幾歲的老蔡。老蔡在兩韓分裂前將妻小留在北韓,隻身一人跨過停戰線,不料一別就是一生。縱使物是人非,他在死前的遺願還是與家人相聚。但,不論老蔡申請官方的南北離散家族重聚計畫,或找上已有30多年偷渡經驗的仲介,最終屢屢敗露。某天,新聞報導日本大和堆海域停了幾艘北韓漂來的漁船,聞此,老蔡決定劍走偏鋒他要想辦法搭上這些幽靈船。船怎麼來,他就怎麼去。 老蔡的思鄉之情蒙蔽了他的雙眼,看不清鄰居老馬正在暗處動著歪腦筋。老馬是80幾歲的詐騙慣犯,出獄後雖開了一家房屋公司,但一鎖定目標就想敲一筆。老馬嗅到老蔡身上的商機後便開始找隊友,第一個對象是無名的「運動服青年」,善於讀書考試,卻因太內向而無法上班,只能以出租證照度日;第2個
-
Columns 專欄那些女子那些戲
女子6——沒有名字的人我看著一張又一張的笑臉,進場時看到我們迎賓的笑、演出中從我們手中拿到食物的笑、拍照時心滿意足的笑,角色有沒有名字到底又怎樣?戲演完後,幾乎是全場的觀眾都不走,願意排隊等待上台合照,並且熱情地跟我們分享感動,已經有觀眾看了10次以上,這個戲到底算不算是個戲到底又怎樣?
-
People 人物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演員
張芳瑜 相信直覺的聲音時間倒轉回到2007年。 那年,張芳瑜是「嵐創作體」(註)全本搬演外百老匯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在台灣常簡稱為《LPC》)其中一名小演員,我是同樣初次登台的鋼琴樂手。我們一同來到聲音指導連芳貝家中上課,張芳瑜唱了劇中一首描述女子等愛心情的〈I Will Be Loved Tonight〉,千迴百轉的旋律線,千絲萬縷的心緒,纏繞著恐懼、期待與自我懷疑,最終堆疊成堅定的信念「我會被愛」。 最後的和弦餘音落定,老師轉頭說:「張芳瑜,你唱歌都沒在想,這樣很好。」 這是稱讚肯定張芳瑜不落入那些細微、糾結的技巧展現,反而毫無後顧之憂,跟著旋律指引的方向,拋出自身與角色、旋律與聲音的情感共鳴。訪問時提起這段往事,她說:「好懷念也好羨慕喔,我現在都想很多耶!」 很難想像「想很多」的張芳瑜是什麼樣子。
-
World 國際首爾
光環背後的沉重 任奫燦「韓國生活宛如身處地獄」言論引發熱議鋼琴家任奫燦(Yunchan Lim)在韓國國內的媒體曝光與討論熱度持續升溫。除了今年4月以獨奏專輯《蕭邦練習曲》(Chopin tudes)一舉拿下英國 BBC 音樂雜誌大獎(BBC Music Magazine Awards)年度新人、最佳專輯及最佳器樂演奏獎項,7月又與恩師孫旻秀(Minsoo Sohn)回國舉辦雙鋼琴演奏會,獲得高度矚目。令人意外的是,任奫燦在8月接受義大利《共和報》(La Repubblica)訪問時的發言,兩個月後被轉譯回韓國,引發震撼。 任奫燦在訪談中坦言,自己並不懷念韓國的生活,如今僅在有演出安排時短暫停留。他進一步表示:「在韓國度過的最後求學時光,痛苦到難以承受。那感覺就像身處地獄,甚至曾想過結束生命。」他也直言不諱地剖析韓國社會的結構性問題,指出韓國地狹人稠,人際競爭異常激烈,「每個人都想出人頭地,有時甚至不惜傷害他人。」並回憶17歲在鋼琴界嶄露頭角時,曾遭遇政商界的不當干預,「那些經歷使我深感悲傷。」 任奫燦的音樂成就堪稱耀眼。7歲學琴,以第一名畢業於藝術名校「藝苑中學」(Yewon School),隨後進入韓國藝術綜合學校附設英才教育院,師從孫旻秀,迎來音樂生涯的轉捩點。2022 年,年僅18歲的他奪得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Van Cliburn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冠軍,成為史上最年輕得主。隔年孫旻秀轉任美國新英格蘭音樂學院(New England Conservatory)教授,任奫燦亦隨之赴美深造。他形容孫旻秀是「我的引路者與救贖者」,足見師生情誼深厚。
-
Preview 演出戲劇
藝術生產機制下的權力思辨克萊蒙.達贊的慢馬戲《勞動狂想》在劇場,勞動是隱形的。 當觀眾坐定、燈光亮起,眼前呈現的是一場精美的舞台成品。但在幕後,是一群黑衣人默默支撐這個系統運轉,從卸車、搬運、裝台、換景到拆台、撤場,這些隱身黑暗的勞動身體,共同構成藝術生產機制。 法國馬戲導演克萊蒙.達贊(Clment Dazin)的《勞動狂想》,選擇從這道縫隙切入,將後台推到前台,把衛武營國際藝術文化中心的卸貨口變成舞台,讓觀眾直視藝術場域本身就是一個勞動現場。 反思勞動的起點 達贊的創作取徑,與他早年的職場經驗緊密相關。在成為馬戲導演之前,他曾在客服與歐洲直升機公司(Eurocopter)任職,同時撰寫一篇關於「職場關係中的心理情感維度」的碩士論文。 「那時我訪談了公司很多同事,發現制度如何滲入身體。你會看到肩膀下垂、呼吸變淺、背部彎曲那是壓力留下的形狀。」他回憶說。 在他看來,現代企業的體制往往以「開發潛能」之名,實則削弱了個體的力量。這種對身體與意志的馴化,也延伸成他後來對舞台勞動的反思。
-
Focus 話題話題追蹤 Follow-ups
與時俱進、實踐永續 創造「明日的遺產」訪2025世界劇場設計展專案總監賈姬.喬治2025世界劇場設計展(World Stage Design,WSD 2025)於10月18日至25日在中東文化之都沙迦(Sharjah)拉開帷幕。本屆展覽不僅是4年一度的全球劇場盛事,更是一場對劇場設計語言、科技趨勢與永續責任的深度審視。 趁此機會,本刊特地訪問到2025 WSD 世界劇場設計展專案總監賈姬.喬治(Jacqui Georg)。在訪問中,她說明了本屆WSD部分獎項調整的考量,也分享了在中東氣候下推動永續實踐的挑戰與承諾,以及如何透過與 Goumbook 合作種植紅樹林,將碳排放抵銷納入全球活動規劃中。面對強大的AI數位浪潮,她表示「當前表演設計界的科技變化既是禮物,也是挑戰。」而今年WSD的主題「明日的遺產」,「正是對這種張力的回應。」
-
World 國際東京
紀念千住宿開宿400周年 「千住雙關語音樂祭」邀1010人共演由東京都、東京藝術大學與足立區等單位共同主辦的城市藝術計畫「Art Access Adachi:音樂城市千住的緣」(音まち千住の縁),為紀念千住宿開宿(註)400周年,特別於10月12日「千住雙關語音樂祭」(千住だじゃれ音楽祭)舉辦大規模演出「來啦!千住的1010人」(キタ!千住の1010人)。這場城市參與型演出集結了1010名演奏者,以作曲家野村誠發起的創作計畫「雙關語音樂(だじゃれ音楽)」為核心,展現出幽默與自由並存的音樂風貌。 「雙關語音樂」是野村誠長年推動的社會性藝術實踐計畫,以語音相似但意義不同的詞語為起點,將日常生活談話中的雙關語轉化為音樂創作。而「千住雙關語音樂祭」是長年由居民與藝術家共同參與構成,從日常的文字遊戲中尋找聲音的靈感,進而開發出全新的作曲方法,探索語言、音樂與社群之間的連結。 2025年適逢該計畫設立15周年與千住宿400周年,這場跨越世代與國界的音樂節邀請了國際與本地藝術家共同演出,包括泰國音樂學者Anant Narkkong、馬來西亞聲音藝術家黃楚原(Ng Chor Guan)與印尼作曲家Memet Chairul Slamet。他們與日本專業樂手、在地學校樂團與市民一同登台。從跳繩、貝殼、手機、飯鍋到薩克斯風,幾乎任何能發出聲音的物品都成了樂器,創造出屬於「千住」這個區域的獨特交響。 野村誠表示:「我尊敬的作曲家們這次為1010人的演出創作的新樂曲,真的是一首非常開放、表現自由的作品,能夠直接打動觀眾的身心。這次的核心主題是『共存』。正因為我們身處在一個充滿衝突與對立的時代,所以才要舉行一場沒有任何人會被排除,『什麼都可以』的合奏演出。這並不代表我們需要對齊每個人的步伐,而是希望讓大家能感受到,當這麼多不同的人們聚在一起時會發生多麽美好的聲響。」 更多資訊請見官方網站。 註:「千住宿」是舊日光街道與奧州街道上、從日本橋出發後的第一個宿場町,也是江戶時代「江戶四宿」之一。如今的位置大致對應東京都足立區與荒川區南千住一帶。
-
Columns 專欄人間父子
人生哪來那麼多架好吵?成年以後能吵的事?大概只剩開車 真:今天要談吵架這個主題,以我的立場好像的確可以這麼說男性真的不太會吵架,或者是一直想要避免爭吵。像是如果問我會在什麼場合跟人發生爭執?其實已經很久沒有過了。真的要講,可能就是開車的時候吧? 謙:你開車的時候真的特別火爆,嘴裡會一直碎碎念。不過這樣說起來,我也是啦。 真:對啊,不是只有我,多數人也是這樣啊。我有一次搭計程車,那個司機看到有人亂開車,就會舉起手假裝是一把槍,然後咻咻咻射那些亂開車的人。我坐在後面,最後就說:「司機先生,今天上路只是開個車,好多人被你射死了欸。」(笑)開車真的好難控制情緒喔。 除此之外,我不知道吵架的意義是什麼?人在情緒當下,無法好好溝通啊,等於吵架只是一個斷裂而已,人跟人無法真的交換什麼新的東西出來,結束以後也不會有什麼新發現。 謙:我常常覺得,爭吵好像就是有一方放棄聆聽的過程。情緒很重的時候,兩個人常常已經不知道話講到哪裡去了,可能原先討論的話題也不存在了。會不會是因為成年以後就更多明白這件事情,才愈來愈不想吵、因而活得愈來愈壓抑呢? 真:所以說,到後來,如果你媽要跟我吵,我就會直接跑去看書。 謙:這就是為什麼,你這幾年可以一直看那麼多書(笑)。 真:不是啦,追根究柢,我覺得學生時期就應該要明白,吵架無法真正解決什麼事情,甚至無法好好釋放情緒啊。先不談我自己,小時候我經常看到鄰居吵架的畫面,非常驚險,夫妻吵到一半,會有人拿著柴刀直接劈出去,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一對夫妻吵到一人拿刀追另一人在路上跑不過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現在當然不可能吵成這樣。現代人的吵架嘛?記得有次我目睹兩個人的爭吵狀態,哇賽那個畫面之激烈,其中一方盤點誰去喜宴錢包不夠自己墊了多少,另外一方又開始數自己也做了哪些事情。聽到最後,我覺得那兩個人根本不是在
-
Focus 話題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台北到大邱 讓舞蹈DNA在亞洲牽引、綻放2025 Dance Now Asia in Daegu繼今年8月中旬於臺北中山堂舉辦的「2025 Dance Now Asia舞蹈藝術節」(下簡稱DNA舞蹈節)推出「亞洲青年舞蹈創作演出Showcase」、「國際身體工作坊呈現」及「國際舞蹈論壇」後,DNA舞蹈節更是首度插旗海外,緊接著在韓國大邱舉辦「2025 Dance Now Asia in Daegu」舞蹈藝術節。期間除演出本年度主辦單位「大邱市立舞團」(Daegu City Dance Company)與韓國編舞家的作品外,本藝術節共同發起╱策畫團隊「MeimageDance」與「日本東京藝術」帶去的來自台灣與日本、共計10支舞作,也在大邱文化藝術中心(Daegu Culture and Arts Center)演出,展現出亞洲當代舞蹈豐富且多元的樣貌。
-
Review 評論新銳藝評 Review
馬/戲/曲:放下「本質」的追尋,看見「現在」的身體評合作社《前方有三岔路口》合作社於2025戲曲夢工場《前方有三岔路口》邀集了音樂劇、馬戲、戲曲及現代戲劇演員,「從表演的『技術』出發」(註1),探索不同劇種間流動的共性與差異。導演吳子敬表示,合作社近來想探索的是:「馬戲除了『招』還有什麼?」(註2)作為一個戲曲背景的觀眾,我看到的更是:戲曲除了「曲」還有什麼?自王國維定義「戲曲」以來,「合歌舞以演一事」(註3)似乎成了戲曲的基本定義之一,然而當我們關注在「唱曲」(亦即寫定的或口傳的文學文本)時,是否遺漏了其他部分?因此,本劇以「武丑」作代表人物、京劇《三岔口》為改編文本,便企圖探討戲曲中較被忽視之要素。
-
Preview 演出舞蹈
策展如點菜 端上一席即興盛宴!舞蹈家余彥芳與「國際愛跳舞即興節」的再出發邁入第15年的「國際愛跳舞即興節」從「i.dance Taipei」到改名為「i.dance Taiwan」(後簡稱idt),見證了台灣接觸即興舞蹈社群的誕生、茁壯與變形。今年,創辦人古名伸交棒給中生代舞蹈家余彥芳,不僅象徵著世代傳承與觀點更新,亦是尋找接觸即興下一世代語言的時刻。對余彥芳而言,這是一場充滿珍惜與細膩的延續。「我本來以為會和古老師有些拉扯,沒想到順利到難以想像。」她笑著說。 余彥芳與古名伸的淵源可追溯至她的大學時代,從學生到舞團成員,之後離開成為獨立創作者。這段長達20年的歲月,給予余彥芳開闊視野的養分,也奠定回望的基礎。今年她以策展人身分回歸,以「點菜」作為策展隱喻,邀請所有即興的愛好者共赴一場「身體的盛宴」。
-
World 國際北京
原創民族歌劇《紅高粱》首演 觀眾反應參差爭議不少9月27日,北京國家大劇院首演了由中國第1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和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合作的原創民族歌劇《紅高粱》。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這是在政策鼓勵下眾多特定目的性的藝術作品之一。《紅高粱》是北京國家大劇院成立以來的第23部原創歌劇製作,事前引發極大關注,首演後亦有不少爭議。 歌劇《紅高粱》由莫言的小說《紅高粱家族》改編,這部小說曾改編過電影和電視劇,故事內容可謂家喻戶曉,莫言對歌劇版本異常重視,親自參與編劇,且在七易其稿中領悟到歌劇劇本的精髓:「要寫意,寫詩化、詩意的東西。」因此,歌劇中的高粱隱喻著人物命運,隨著氣候和劇情呈現不同的形態,劇詞也從小說家的敘事邏輯,轉向了詩人般的抒情和意境的營造,且借紅高粱「抗旱抗澇、生氣勃勃、充滿野性」的意象,書寫了中國人堅韌的生命力和奮勇抗爭的精神。郭文景則運用了故事發生地山東高密的茂腔、柳腔、山東梆子、山東快書、膠州秧歌、高密民歌等元素,與西方管絃樂隊的音響融合,極力打造歌劇音樂所能展現的地域性與民族性。兩位創作者都認為歌劇是表達人類情感最有力量的表演藝術形式,在其中植入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更是為中國歌劇的發展添加了動力。 然而,撇開排山倒海但大同小異的新聞報導,《紅高粱》到底能不能算是近年來中國創作的歌劇精品?答案是令人失望的。 從兩種觀眾的反饋,可以對這部歌劇的演出得到具體的印象。一是對歌劇一知半解的觀眾,不是對音樂不那麼悅耳多有微詞,就是對詠歎調毫無記憶感而如坐針氈;歌劇迷觀眾的評價則是南轅北轍,但都注意到歌劇演出的各個層面(音樂、劇詞、歌唱、音響、導演的舞台調度、舞台布景等)。總體而言,這部單分八場不分幕的歌劇在音樂上比劇詞要成功,尤其是合唱的部分,而劇詞的詩意落在詞語的過度重複,如「我去」、「我嫁」等,反成了笑點和出戲點;義大利美聲唱法在中國民族歌劇中的適應性仍然是最大的問題,這是臨場聽覺上最不容易妥協的,歌唱者咬字清不清晰已是最基本的問題;其他如歌唱者的肢體表演、導演的舞台調度和舞美設計的刻板意象等,專業的觀眾都關注到了。可惜的是,至今仍然沒有一篇持客觀立場的專業評論出現,這是中國表演藝術生態裡最大的缺憾。 看待歌劇的成功與否從來就有兩種視角,一是從觀眾,如何得到情緒的感動和情感的轉化;二是從藝術作品,如何讓詞
專題
焦點專題 Focus 讓東亞的脈動與世界對話-
Review 評論戲劇
戲劇映照出的社會現實,是你我造成的?評故事工廠《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在台灣的地方政治生態中,官商、黑白、府會之間盤根錯節的利益糾葛,似乎已是理所當然的現實,對一般民眾而言,即使其中充滿貪腐掠奪分贓的各種可能,只要事不關己,也就任其自生,一旦弊案爆發,一句「代誌就是按呢」,看似了然世道,其實只是犬儒心態。但對地方政府公務人員來說,這樣的既存現實,卻可能是難以承受的重,一旦被捲入其中,如何自保、能否自保,便成嚴苛考驗。 故事工廠《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從與民生關係密切,卻也最容易引發爭議的廢棄物處理議題切入,以調查報導的形式再現地方政治生態,選材具社會性意義,也有清楚的視角和敘事策略。 主人翁陳嘉偉中年轉業,投考公職,幾經挫折終於通過,分派故鄉環保機關任職,穩定收入讓家庭生活趨於平穩,罕病幼女的醫療費用也有了著落。只是,面對在地環保廠商污染環境的不法行徑,他基於職責與愛鄉情感,欲施以重罰,卻遭到上級、同僚與廠商聯手阻擋,想要做「吹哨者」,揭發官商勾結黑幕以求自保,竟連妻兒也遭受威脅,被逼到絕境的他,即使無力改變現實,但決心採取行動拯救家人陳嘉偉的「意外」死亡,引來雜誌記者林佩璇的高度興趣,決心深入地方調查事件真相,只是,當她逐漸逼近事實核心,來自雜誌高層的壓力,真相揭露的後果,都讓她不得不重新考慮:「或許真相不一定要大白?」
-
Columns 專欄腦海裡的旋律
有你的大腦,藝術才得以完滿旅途中在威尼斯停頓,看雙年展(今年是建築展)、訪美麗木橋旁的學院美術館欣賞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名家作品,當然也沒錯過波光粼粼的威尼斯大運河旁的佩姬.古根漢美術館:出身於美國礦業與銀行家族,佩姬在紐約成長,於巴黎養成藝術品味,最後落腳在「亞德里亞海上明珠」威尼斯;她熱愛現代藝術,所收藏的藝術品不論質與量都無人能出其右,在20世紀極受討論也備受尊崇。 一口氣看了許多現代抽象藝術巨人的作品:傑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馬克.羅斯科(Marks Rothko)、瓦西里.康定斯基(Vasily Kandinsky)、保羅.克利(Paul Klee)心緒翻攪不已、回憶受到極大擾動,該怎麼形容這種感覺呢?欣賞抽象視覺藝術時,我常覺得,重點不是「看到了什麼」,而是「感受到什麼」:以我個人的經驗而言,這些作品常會喚起深深埋藏的回憶,有時引發困惑,有時福至心靈,有時浮現的感覺難以言喻,卻抒發胸中一口悶氣。 「沒有觀賞者感知與情感參與的藝術是不完整的」,在現代藝術作品面前,觀賞者和藝術品產生了連綿不絕的對話,有時也會自問自答,這不禁讓我想起對藝術和大腦神經科學同樣在行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艾瑞克.康德爾(Eric Kandel)的文字:「大腦利用多種感官經驗(例如視覺和觸覺)以及情感過程(例如模擬和移情)來處理藝術作品,如何理解這些複雜的交互作用,是21世紀腦科學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 康德爾提出現代藝術和「觀賞者份額」(the beholders share)的概念,讓我特別感興趣。他說,一幅畫或一件作品,藝術家做完了不代表真的完成,必須有觀賞者加入自己的感受才能得到圓滿;藝術家創作完畢,接下來要有觀賞者接棒,當觀賞的人投入自己的記憶、情感和人生經驗,才能真正賦予藝術品完整的意義。 這些年有不少大腦科學家進行質性與量性研究,試圖了解人們在觀賞抽象藝術時,大腦中究竟發生哪些變化。《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一項深入探討人類大腦如何與不同形式的藝術互動,並且建構主觀經驗的研究,十分有趣!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線上訪問30位受試者,讓他們對抽象畫和寫實畫分別做出描述,外加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 (fMRI)技術觀察29名受試者觀看同一藝術家所做的抽
專題
焦點專題 Focus 韓國製造!直擊 2025「Welcome 大學路」藝術節專題
焦點專題 Focus 2025秋天藝術節專題/藝術家特輯/瓦旦.督喜專題
焦點專題 Focus 《弄臣》透視:經典歌劇的悲喜人生與詛咒力量























